趣聊历史网主要收集和分享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南北朝(2)中国历史朝代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南北朝(2)介绍

宋武帝去世后,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 ,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  ,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 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至此政局稳定。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起,宋文帝屡次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刘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刘宋没能即时北伐。到445年时,北魏趁劲敌柔然暂衰时开始发动多次南征,双方于淮南来回拉锯,北魏军甚至一度逼近长江。刘宋在此后无力再举 。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残暴,奸淫其侄女 ,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其子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荡,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于479年篡位,建国号大齐改元建元,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

南朝齐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4年。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齐帝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 。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其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萧齐亡 。

南朝梁

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皇帝。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至503年始,北魏与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攻至洛阳,但因孤军无援,北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最后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 。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建康沦陷后他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 。梁武帝最后饿死,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由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合进攻灭侯景。

南北朝(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