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历史网主要收集和分享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秦始皇陵(9)中国历史事件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9)介绍

兵马俑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又不一致。

在兵马俑的身份界定上:有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尉缓子》所说的“常阵”,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就是单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认为兵马俑是现实秦军的反映,但具体是何种编制,又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第二种观点认为,兵马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三军拱卫京师;第三种观点认为,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第四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不是左、中、右三军,而是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不是指挥部,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 

宋代被盗

据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所辑出的《宋会要辑稿》礼三八之三至四载,秦始皇陵宋代已被盗 。在历代的史书文献中,也有过多次秦陵被盗掘的记述。对这一观点,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编纂《史记》,距秦始皇入葬仅百余年,《史记》中有专门篇章论述秦始皇,但对陵墓被盗掘一事只字未提,而六百年后的郦道元却做了详细记述,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从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出土位置来看,其位于封土下的地宫西墓道耳室里。如果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屡遭火焚和洗劫,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才对。以铜车马如此的体量和贵重,不可能为盗墓者所忽略。 

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至于封土层,除当年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几个战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还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这一事实更是秦陵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地宫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

水银河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引起诸多的争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列传,而巴寡妇清是唯一一个因经营丹砂入选的人,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认为,在当时有能力提供这100吨以上水银的人,只有巴寡妇清。

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一边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边是地宫建设与不死之药的原材料“生产大户”,而这或许便是两者之间神秘关系的纽带。 

发掘秦陵

多年来,在是否发掘秦始皇陵问题上争论不断,同意发掘的人列举出诸多好处,但具体主张却陷入了认识的误区。

首先,国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确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既定政策。

其二,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考古任务,每项考古科研成果都将增加对秦始皇陵的认知程度。

其三,秦始皇帝陵的保护与发掘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考古科学大工程,在对局部或外围尚且认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对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所以,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因为文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数千年,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平衡状态。一旦挖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就会造成对文物损害。不仅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即使别的地下遗存,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勘探、可以试掘,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的。特别是对陵墓最关键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获,还不足以解释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结构、布局,连基本的解释都无法形成体系。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挖掘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