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即赵武。赵武,嬴姓赵氏。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后任正卿。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 公元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赵武尊王室,与楚弭兵。晋楚分霸,中原始宁。赵武秉承悼公遗志,与韩起、魏舒克制范、荀。然国资蓄于私家,六卿才能卓越,家臣任要职,而公室腐败,国家险象环生令赵武痛不欲生。于公元前541年,郁郁而终。
范文子,真君子。这番话曾是随武子教育范文子的,赵武将范氏家训铭记于心,受用终身。士燮谥文,赵武亦谥文,贤臣教导贤臣。
韩厥鼓舞赵武:“谨慎警戒以成人。成人之首在于亲善人。亲善人,善人荐善人。如此,恶人就无所适从。若亲恶人,恶人再荐恶人。那么,善人便离开。人如草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戴上冠冕,就如宫室之有墙屋,只不过祛除污秽、保持清洁罢了,其他还有什么可增益的呢?”
韩厥对赵武的期望是很高的,自然少不了对赵武的谆谆教诲,语气虽严,却苦口婆心。
赵武拜见智武子,荀罃说:“好好努力吧!成季、宣孟之后,只为大夫就是耻辱。赵衰知典章以佐文公,精通法令而最终执政;赵盾谏襄公、灵公,由于强谏而被灵公所怨,依然冒死进谏。你加油吧,以成子之才,宣子之忠,侍君定能成功。”
赵武拜见郤锜,郤氏宗主却给赵武泼上冷水:“漂亮是漂亮!但青壮不如老者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之后,赵武又相继拜见郤犨、郤至,苦成叔子反问赵武:“求官之人很多,我又怎么安排你呢?”温季更是说冷话:“如果你比不上别人,就退而求其次吧。”
赵武退朝见张老,将冠礼中的情况转告张老。张老说:“听从栾伯,可使自己不断进步;听从范叔,可以恢弘自己的德行;韩子之诫,有助于你成就事业。条件都具备了,能否做到就要看你自己的志向了。至于三郤的那些让人丧气的话,没有什么价值。或许知伯说得对,正是先人的恩泽在庇护、滋润着你啊。”
“没有永远的敌人,亦没有永远的朋友”。赵武行冠礼在朝上这么一走,将诸卿对赵氏的态度一一描绘出来。晋厉公对赵武不怀恶意;韩厥对赵武光复先祖功业翘首以盼;而士燮对赵武则是对其价值与人生观的启蒙;荀庚、荀罃兄弟对赵武的入仕较为赞同;栾书作为赵朔的至交,对这位世侄心情较为复杂,一方面希望削弱厉公与三郤,另一方面害怕赵武记仇,好在栾书能识大体,表面工作做得漂亮。
赵朔,根正苗红的功勋贵胄,煊赫背景自然令三郤汗颜,郤氏坐拥着八卿三席,赵武入仕极有可能侵害郤氏的既得利益。恰恰,厉公、栾书之目的就在此,三郤对这位晚辈自然没好脸色。确切的说,三郤崛起之路是赵氏的血泪铺垫而成。郤至为卿因灭赵氏有功,郤犨被立是因为踢掉赵旃。洞悉朝政格局,赵武为官后基本有一套框架: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
“君奢而臣侈、上骄而下贪”,对这个时候的晋国是最好的写照,士燮就预言晋将大乱。前574年,晋厉公用胥童,灭三郤,逮捕栾书、中行偃,旋而纵之。后栾书、荀偃擒杀胥童,囚厉公,前573年初,栾书弑厉公,立悼公。入秋后,悼公废栾书,韩厥为正卿。自此长达一年之久的混乱才得以平定。
晋悼公即位后,打破常规,提拔功臣之后。他认为:治国以礼,凡曾对晋国有功的臣僚后代应受先人之功德的庇护,晋悼公连续提拔吕相、魏颉、士鲂,作为成、宣之后的赵武即将迎来了转机。
文采卓越的魏相英年早逝,晋悼公称赵武善文,能断大事,命其佐新军,辅彘恭子。自此赵武始为卿,尽管居八卿之末,但却跨越了从大夫到卿的质变。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 韩厥 | 中军佐 | 中行偃 |
上军将 | 知罃 | 上军佐 | 范匄 |
下军将 | 栾魇 | 下军佐 | 令狐颉 趣聊历史排行趣聊历史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