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初期,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周天子之命。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繻葛大败周室联军,周桓王被射中肩膀,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 。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东迁洛邑的周天子,此时虽然名义上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控制力和西周时期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由于自西周成立后,一直大搞分封制,把大片的土地都封给了诸侯,周天子直辖统治的地盘却越来越小,相对于诸侯来说,实际实力已经很弱小,无法强行号令其他诸侯。在此形势下,诸侯趁机脱颖而出,争夺霸主地位。
在许多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叫郑国的,是在公元前806年才被分封立国的。在众多的诸侯国里,算是建国较晚的一个。虽然是后来者,但的确是一个后起之秀。因为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幼子,与周王室关系亲近,虽然给了他封国,但并没在封地待着,他被委任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的中枢大政。
公元前774年,郑桓公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由关中地区迁移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号称新郑,使郑国得到发展。郑庄公姬寤生继位后,凭借着国力强盛和身为周室权臣的有利条件,在行使权力时开始夹带私货。他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
随着政治、军事实力的增长,那自然说话的口气大了、做事也强硬了,对周王室的态度开始变得倨傲不羁,开始无视天子的权威。周平王当时在位,对此十分不满。郑庄公一看怎么地,想要以势压我。于是开始暗地里搞起小动作来。他先是暗示郑卿祭足率领郑军在四月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温地的麦子,又于当年秋天再率领郑军收割了周室稻谷,周郑之间的关系由此急遽恶化。
周平王一看,你这个郑庄公,也太不是东西了。我刚给你一点脸色,就到我的家园里来割麦子?为了限制他,不让他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根本不买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在这种情况下,君臣之间为了达成妥协,建立互信关系,居然采用交换质子的方法,已经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这是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各诸侯国之间才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啊!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郑庄公就这样一夕之间被褫夺了朝廷内的一切职务,他愤懑的回到自己的封地。回是回去了,但他再也不屌周王了——从此不再按规定去朝觐周桓王。周桓王的脸上终于挂不住了,他对郑庄公的这种无礼犯上行为感到深恶痛绝,于公元前707年秋天,亲自率领周军和征调来的陈、蔡、卫等诸侯军大举伐郑,一场大战终于在中原战场上爆发了。
郑庄公闻报周室联军倾巢而来,也亲率大军前往迎击。很快的,两军在一个叫繻葛(河南省长葛市)的地方相遇了。双方军队一相遇,都赶紧调兵遣将,布列阵势。古代有一部兵书,名字叫《司马法》, 这本书中强调,打仗要光明正大。当时打仗还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战争有时限,并且中途还休息,原则上只打一天,分出胜负即可。打仗一般只能在边疆,所以战场也叫疆场。
即便战败了,也有“逃跑超过五十步不能追击”的规则。就是输的一方逃跑时,胜利者可以追,但是以五十步为限,超出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作战原则是:战争不能违背农时;战争不能在疫病流行时进行;战争不能强加给有国丧的国家;战争不能在敌国受灾时发动,也不能在夏、秋两季兴兵,以爱护敌对双方的民。 这样的战争,就叫做君子间的战争。
周桓王将周室联军分为三军:右军、左军、中军,其中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挥,蔡、卫军附属于其中;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军附属于内;中军则由桓王亲自指挥。郑军一看周室联军摆出这种阵势,也相应作了必要而充分的部署。他们将郑军也编组为三个部分:中军、左拒和右拒,郑庄公及原繁、高 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拒,曼伯统率右拒,准备与周军一决雌雄。
交战之前,郑国大夫公子元详细分析了周室联军的情况。他指出,陈国国内正发生动乱,因此它的军队没有斗志,如果首先对陈军所在的周左军实施打击,陈军一定会迅速崩溃;而蔡、卫两军战斗力不强,届时在郑军的进攻之下,也将难以抗衡,先行溃退。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公子元建议郑军应首先击破周室联军薄弱的左右两翼,然后再集中兵力攻击他们的中军。由于他的分析头头是道、十分符合实际,郑庄公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另一位郑国大夫高渠弥,提出改变以往车兵、步兵的笨拙协同作战 方式,编成“鱼丽阵”以应敌的建议。所谓“鱼丽阵”,其特点便是“先偏后伍”、 “伍承弥缝”,即将战车布列在前面,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这种战法以往没有使用过,属于新战法,要在战场上使用具有很大的冒险性。但郑庄公本身就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诸侯,而是一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统治者,所以高渠弥的这一战术新建议也被他所采纳了。
会战开始后,郑军方面即按照既定作战部署向周室联军主动发起猛烈的进攻:“旗动而鼓”,击鼓而进。郑右军方阵首先攻击周室联军左翼的陈军,陈军果然兵无斗志,一触即溃,逃离了战场,周室联军的左翼迅即解体。与此同时,祭仲也指挥郑军左方阵进攻蔡、卫两军所在的周右翼部队,右翼的部队和左翼的情况差不多,两军稍经交锋,便纷纷败退。失去两个翅膀的周室中军,为溃兵所扰,阵势顿时大乱。
机会难得!郑庄公见状,立即摇旗指挥中军发动攻击。祭仲、曼伯所分别指挥的郑左右两方阵也乘势合击,猛攻周中军。失去左右两翼掩护协同的周中军,此时已经没有能力抵挡郑军的三面合围,大败后撤。在撤退过程中,周桓王本人也身负箭伤。郑军的指挥者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人遂建议立即追击,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他的看法是“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于是战场便这样沉寂了下来。
郑庄公这么做,其意义十分明确,周天子的地位虽已今非昔比,但他毕竟还是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长久以来形成的巨大威望还是存在的。就像俗话所说的,虎死雄风在,郑国今天虽然胜了,但也不可过分冒犯,否则很容易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和作对。不光如此,当天晚上,他还委派祭足去周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以缓和两国间的尖锐矛盾。这才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周桓王心里有苦说不出来。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只有周天子拥有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的传统从此消失。“礼崩乐坏”自此从大家的口头禅变成了残酷的现实。郑庄公时期的郑国,是它的最强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 ,东建启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郑庄公由于身前接班人没有选好,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继郑国之后,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先后兴起。齐桓公即国君位后,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一时势不可挡。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制定五禁条款:一、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这“五禁”条款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
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周襄王的此举,等于是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郑国努力了一溜十三招,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反倒是为他人做了嫁衣,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这个结果让人很唏嘘,为什么这么好的称霸机会给错过了?
一、内讧
郑庄公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郑昭公即位后不久,又换了为郑厉公,后来郑昭公,然后为郑子亹,再然后为郑子婴,最后又郑厉公。君王走马灯似的更换,内部的纷争导致了国力的下降。
二、地域位置不好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力急剧下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崛起。南方有楚国,北方有晋国,东面有齐国。郑国夹于这些大国之间,无险可守。列强争霸时,就常把郑国作为双方开战的战场。
三、外交政策的摇摆性
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导致短短二三十年内,晋国一共打了它五次,而楚国一共打了二次,最终郑国基本上是被打残了。所以后来很多人在谈到大国争霸时,都喜欢说上一句“吃饭、睡觉、打郑国”,郑国成为了它们茶余饭后的一个消遣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