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中国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偏安的汉族政权东晋发起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皇帝苻坚率领举国军队号称百万,出兵伐晋,其出征前狂妄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成语“投鞭断流”即出于此。双方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十倍于己的前秦军,恐慌败退的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溃退的前秦士兵自相践踏,伤亡不计其数。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下面我们就讲讲英格兰历史上与淝水之战惊人相似的战役——班诺克本之战。这场大战发生在1314年,交战双方是英格兰VS苏格兰。
在爱德华二世的带领下,英格兰军队空国而来,期望一鼓作气碾压弱势的对手苏格兰。但实际上,这是一支过于庞大且指挥不灵的军队。虽然英格兰总兵力号称十万,但历史学家估计,其中充分训练的精锐不超过2.5万人,其余都是临时招募的农民军,组织性纪律性很差,战斗力也不高。当然,苏格兰几乎全军都是农民军,加上所有凑数的,总人数也就两万来人不到三万。这非常类似东晋时期前秦对东晋的淝水之战。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这场大决战,不仅双方态势,连作战过程和最终结果都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极为相似。
这里面存在一个历史疑问:为何毫无民望、又没什么权力的爱德华二世能集中如此庞大的军队?
其原因还要追溯到1295年的模范议会,爱德华一世开启了面向全民的战争众筹模式,当时投资苏格兰远征的人都大大地发了一笔财。这个财如何发的?抢苏格兰人啊!为何攻占苏格兰城市后就开启屠城模式,就是为了将全城的财富洗劫一空,对于屠城抢钱这一模式,十字军是行家里手,比如嫌从死人身上扒首饰太麻烦,干脆将屠城后所有尸体聚集在一起烧成灰,再从灰烬中扒拉金银。参与过十字军的爱德华一世自然深谙此道。
现在听说国王又要对苏格兰远征,英格兰人第一反应是:发财的机会来了!英格兰人的印象中,苏格兰人除了华莱士,其他人都很呆萌,华莱士已经死了这么多年,现在去远征就白捡钱啊,不去都是傻瓜。而对于爱德华二世来说,他对于带兵打仗几乎毫无概念,在他印象中,打仗就是以多欺少,因此军队多多益善。在民间发财欲望的驱使和国王出于壮胆的考虑,爱德华二世召集了史无前例的大军。
如果是知兵的爱德华一世在世,绝对不会召集如此庞大臃肿的军队,这对于后勤和指挥来说,都是天大的噩梦。
1314年6月17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率领这支空前的英国军队御驾亲征,担任前锋的是2500名重骑兵,接着是3000名令人生畏的长弓兵,500名轻骑兵担任侦察和警戒等任务。此外还有好几万的轻重步兵,其中大部分是从民间招募的、被发财念头驱使的狂热民众。在随后的战役中,这些步兵还没来得及上战场就已大局已定,而这些纪律涣散的步兵成为英军惨败的重要因素。
战争一开始,英格兰军行动迅速,1314年6月21日拿下苏格兰军占领的爱丁堡,获得大量物资,使得英军士气进一步高昂。次日,英军行进到距斯特林堡仅20多英里处,斯特林堡的英国守军得知国王亲自率领大军救援,士气也旺盛起来。英军全军上下都充满着“苏格兰蟊贼可以一鼓而下”的乐观情绪。
苏格兰军的人员、装备都与英格兰存在巨大差距,最大的依仗唯有地利以及人们的爱国热情。根据这么多年对英格兰作战的经验,经过仔细筛选,布鲁斯决定在班诺克本决定苏格兰的命运。
班诺克本是斯特林堡以南两英里处的一个小村子,得名于从村边流过、由西向东汇入福斯河的班诺克溪。由班诺克本通向斯特林堡有两条路,一条大路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古道,另一条小路狭长而崎岖,叫做伯利德尔克小路。两条道路的西面是山丘和森林,东面是福斯河畔的大片沼泽。罗伯特抢先占据了班诺克溪北岸的坡地,扼守伯利德尔克小路,背靠难以行军的山丘和森林,右依班诺克本,对罗马古道设置大量障碍物将其封死。这样,留给英格兰军的道路只剩下难以通行的沼泽。
苏格兰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6000名使用12英尺长矛的步兵,其他还有700名重骑兵和少量短弓兵提供支援。与装备精良的英格兰军队相比,苏格兰步兵缺乏金属铠甲,只有前几排士兵才能穿着皮质短铠和手工织的护膝短裙,后排士兵基本就是身穿便装拿着长矛,很多人连鞋子都没有,只能打赤脚。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苏格兰人输了将一无所有,他们的身后是他们家园,他们的父老乡亲,他们的妻子儿女,因此每一个人都迸发出最大的力量,死战到底,决不后退!
苏格兰长矛步兵编成并排的四个方阵,由南向北依次由罗伯特本人、他的弟弟爱德华、他麾下两名猛将道格拉斯和兰道夫统领。方阵之间和侧翼仍然是少量短弓兵,少量重骑兵放在步兵队形的后侧。咋一看,与福尔柯克会战中华莱士摆出的阵型极为类似,这种方阵很适合在防御作战中对付快速冲击的重骑兵,但机动性极差,经不起来自侧翼和背后的打击,更无法抵御对方弓箭手射来的箭雨。作为福尔柯克会战的亲历者,布鲁斯花了大量时间对步兵进行训练,来提高方阵的机动性和协调性。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班诺克本之战与福尔柯克会战最大的差别在于苏格兰的地利优势以及英格兰指挥官的素质。
1314年6月23日晨,由500重骑兵组成的英军前锋抵达班诺克本。由于对方人少,首先出战的仅有兰道夫率领的方阵。英格兰重骑兵沿小路进攻,由于道路狭窄崎岖,骑兵形成长蛇阵,而地面极为松软,战马速度提不起来,形成的冲击力非常有限。骑兵在长矛阵前就如同扑火的飞蛾,纷纷被扎成筛子。眼见英格兰重骑兵士气受挫,布鲁斯派出道格拉斯率军掩杀,英军旋即大败,指挥官阵亡并损失100多名英格兰重骑兵,而苏格兰军仅损失6人。这场前哨战的胜利,极大鼓舞了苏格兰将士的士气。
接下来,700名英格兰重骑兵沿着大路向苏格兰军看上去薄弱的右翼发起攻击。当英格兰重骑兵冲过来后,地上突然冒出一个个浑身长草的人,向英格兰军发起猛攻。原来这是布鲁斯设下的诱敌之计,这些战士都是事先埋伏在地面坑里,上面覆盖草作为伪装。突遭伏击之下,英格兰重骑兵不是向后退,而是继续向长矛阵发起冲击,接下来的情景就如同塔防游戏一样,一个个悍不畏死的英格兰骑兵冲到枪林之中被戳无数窟窿,然后纷纷倒在地上。幸存的重骑兵一部分逃回英格兰军本阵,另一部分则成为苏格兰军俘虏。
英格兰在第一天的愚蠢战术以及惨败,仿佛预示着战役的不详结局——当然是对英格兰人来说。
一夜休战无话。第二天早上,爱德华二世亲自指挥主力前来交战,如果说前面的指挥官是轻率鲁莽,他就是愚蠢透顶了。前一天英军遭受的惨重损失没有换来任何战术的改进,他仍然令英格兰军穿越沼泽,向严阵以待的苏格兰军进攻,继续采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重骑兵突击战术。在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还真是很难见到如此愚蠢的指挥官,恐怕纸上谈兵的赵括活过来看到这一幕,都会被再活活气死。
英军不仅要穿过沼泽,还必须通过班诺克本边上的一条不太深的峡谷,它虽然不深,但是对于骑兵来说也是没法爬上去的,关键是这个峡谷非常狭窄,英格兰军又被迫形成了一个长蛇阵。在中国这种峡谷一般叫做“一线天”,是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九种绝地之一,军队通过这种地方一定要慎之又慎。结果英格兰的骑兵大大咧咧就进来了。苏格兰人的长矛阵迅速移动,布置在峡谷的出口。
刚刚穿过峡谷的英格兰重骑兵,对长矛阵发起攻击,正如第一天一样,骑兵对长矛阵的正面冲击是自杀式的,英格兰人死伤累累。更要命的是,身后就是峡谷,后面还有后军不停前进,他们无路可退!骑兵绝望的冲击一波比一波弱,而苏格兰长矛阵步步向前,可供他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少。此时,英格兰的长弓兵移动到长矛阵侧翼,并射出收割生命的恐怖箭雨。成排的苏格兰人倒下,方阵出现骚动,如果再这样下去,方阵有可能崩溃,就会重现福尔柯克会战的一幕。
布鲁斯吸取了福尔柯克会战失败的教训,他对此早有防备,随着他一声令下,埋伏在苏格兰军左翼的700名重骑兵迅速冲下山坡,由于距离太近,长弓兵来不及射出一轮箭雨,骑兵的长矛已经伸到眼前,转眼间防护能力极差的威尔士长弓兵被杀得尸横遍野,使英格兰军取胜的最后希望破灭了。这些重骑兵是布鲁斯手中掌握的唯一能攻击长弓兵的力量,被他恰到好处地用在了刀刃上!
前方的重骑兵和长弓兵已经溃败,但是后方还有好几万的英格兰步兵,还在缓慢地向前行军,并不断涌入狭窄的峡谷。当败兵夺路而逃向后退时,峡谷里已经人挤人人挨人,根本没有可供逃跑的空隙,于是双方挤在一起,相互践踏,死伤无数。更糟糕的是,后军根本搞不清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只是听见前面突然乱糟糟地人仰马翻,哭喊声,惨叫声响成一片。就在乱成一锅粥时,苏格兰的长矛阵也逼近峡谷口,看到这死亡枪林的士兵发出绝望的呼喊,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布鲁斯军中的后勤人员出现在英格兰人右侧的山头上,一边挥动旗帜,一边呐喊。不知谁先喊了一声“败了败了”!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恐慌如瘟疫一般蔓延并一发不可收拾,并传染到峡谷另一端出口外的大队英格兰步兵,最终导致英格兰全线崩溃。
接下来就是如淝水之战一样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数以千计的英格兰军重骑兵为了逃命,不惜冒险往沼泽地带狂奔,结果陷入里面动弹不得,被赶上来的苏格兰步兵杀死。潮水般的溃退步兵,有的被背后追来的苏格兰短弓兵射死,有的被同伴踩踏而死,有的陷入沼泽无望挣扎,有的淹死在福斯河中。而更多的人则艰难地穿越沼泽,没命地往后逃。爱德华二世见兵败如山倒,只好在少数亲随的保护下逃命,一路逃到东洛锡安的登巴城堡,然后从那里乘船返回英格兰的贝里克。苏格兰人趁势衔尾掩杀群龙无首的英格兰溃军,更加剧了英格兰人的伤亡。据亲历者说,沼泽中处处是英格兰一方的人或者马的尸体,可以“踩着这些尸体通过沼泽而不用湿鞋”。
据史料记载,英格兰军在整个班诺克本战役中总共伤亡重骑兵、长弓兵和步兵约9000余人,是英格兰700多年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在爱德华二世的大军被击败后,斯特林堡守军也不得不束手投降。
正如淝水之战将危如累卵的东晋王朝拯救了回来,班诺克本战役也在千钧一发之间改变了苏格兰的命运,确立了苏格兰的独立地位。1314年11月,罗伯特在斯特林附近的坎布斯肯尼斯修道院召开议会,要求立场尚未明确的土地所有者必须表态,是忠于自己还是忠于英格兰,几乎所有人都表示效忠于他,这标志着布鲁斯在苏格兰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
此后10余年间,英格兰再也无力对苏格兰发动大规模的远征。从1315年开始,英格兰竟沦落到面临苏格兰入侵而无力反抗的境地,要知道、无论人口、富裕程度还是军事实力,苏格兰都远逊于英格兰,这也是历史上英格兰面对苏格兰的最低谷。
野心勃勃的布鲁斯还派其弟爱德华·布鲁斯进军英格兰的属地爱尔兰。布鲁斯写了一封信给爱尔兰人,信中说:“苏格兰人要来了,不是作为入侵者,而是作为解放者,为了我们人民和你们人民的自由,为我们共同的祖先和文化”。爱尔兰人看了信很激动,是啊,我们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都是凯尔特人的后代,我们热爱自由,为什么要被英格兰人统治?在爱尔兰人的支持下,苏格兰人围攻爱尔兰西北部的英格兰殖民者居住的城堡。
然而1315年恰好是个饥荒年,缺乏粮食的苏格兰军队开始抢劫爱尔兰人的粮食,很快他们变得比英格兰人还要凶暴。他们抢所能抢到的一切,村子被抢光了就一把火烧掉。就这样,说好的解放者,最后还是变成了侵略者,或者他们其实一开始就打着侵略的心思来的。1316年,爱德华·布鲁斯攻入都柏林,宣布自己为爱尔兰国王。接下来是另一个版本的入侵的“爱德华一世”与追求自由独立“布鲁斯”之间的战争。1318年爱德华·布鲁斯兵败自杀,苏格兰人也离开了爱尔兰。
爱尔兰人说:我们招谁惹谁了,为什么我们躺着也中枪?
悲催的爱尔兰人啊,这不是你们第一次躺枪,也不是最后一次。
经过苏格兰人这么一折腾,爱尔兰人的民族独立意识也纷纷觉醒。在爱德华·布鲁斯统治爱尔兰期间,爱尔兰“变成了一片骚乱的狂浪”。苏格兰人退却后,英格兰再也没能有效地恢复它的宗主权,再也不能将它的权威强加于整个岛屿。爱尔兰人持续不断的反抗,使得爱尔兰不再能为英格兰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反而变成了财政的负担。自1318年之后,爱尔兰的岁入只有爱德华一世时的三分之一,此后更每况愈下。英王直接统治区域缩小为都柏林周围一小片地区。当英格兰政府通过一系列法令(1366年基尔肯尼敕令达到登峰造极)在爱尔兰实行种族隔离、文化隔离以及迫害手段时,无异于公开承认自己的失败。英格兰享受表面上的宗主权越来越代价高昂,爱尔兰对英格兰的敌视很容易被苏格兰人、法国人、甚至威尔士叛乱者所利用。不过,在爱尔兰的统治倒是为英格兰人积累了丰富的殖民统治经验,为殖民时代的英国成为最成功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苏格兰入侵爱尔兰只是支线剧情,向英格兰发动侵略才是主线。就如同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地区劫掠一般。毕竟英格兰富裕而苏格兰穷,以前英格兰强大,人家不打过来就不错了,看着眼馋也没办法。现在英格兰衰了,仿佛不去打劫就对不起自己一样。前些年还是为了自由不屈抗争的苏格兰义军,转眼间变成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侵略者。从英苏边境一直到约克郡,处处燃起战火,教堂和城堡倒塌,城市为了免于毁灭而向苏格兰人支付赎金,边界附近的英格兰村庄变成了白地,英格兰北方生灵涂炭,国土惨遭蹂躏。
苏格兰得势,英格兰遭殃,法国人最乐见其成。1320年,法国人控制的教皇承认布鲁斯的地位,并收回了革除教籍的命令,这表明了苏格兰的独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1323年,爱德华二世也被迫承认布鲁斯为独立的苏格兰王国的国王,从而实现了两国的和平。1328年,刚刚即位不久但尚未亲政的爱德华三世与布鲁斯签订《北安普敦条约》,正式承认了苏格兰王国的独立主权。
虽然布鲁斯犯下不少侵略暴行,但是在苏格兰人看来,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君主,开明而且公正,在苏格兰人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开启了苏格兰的议会制度,成为苏格兰的西蒙·德蒙福特。他晚年身患重病,回首自己一生,为了争夺苏格兰王位,排斥异己又出卖华莱士,同时曾在教堂中手染鲜血,他认为这些罪孽导致上帝惩罚自己使自己患上不治之症,于是决心发动十字军以洗脱罪孽。但他本人已病重无法随军远征,嘱咐忠诚的部下道格拉斯领导队伍,并要求在自己死后将的心脏取出,保存在盒子中同行。欧洲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而灵魂就寄居在心脏中。
布鲁斯死后,道格拉斯忠实地遵守了诺言,他在1330年早春离开苏格兰,脖子上戴着用链子绑住的银制琉璃骨灰盒,里面放着防腐处理过的布鲁斯心脏。在与异教徒作战中,道格拉斯中了埋伏,他取出盒中的心脏用力扔向前方,放声呼喊:“向前冲吧,勇敢的心啊,就像以往你曾经做的那样,道格拉斯将追随你或者死去!” (Forward, brave heart, as ever thou were wont to do, and Douglas will follow thee or die!) ,并战死沙场。“勇敢的心”典故即由此而来。
想不到吧,“勇敢的心”这个典故说的不是华莱士,而是出卖了华莱士的罗伯特·布鲁斯。
罗伯特·布鲁斯于1329年去世,其子大卫二世继位,年仅5岁。致力于恢复英国荣光的爱德华三世又以继承权纠纷为由,支持试图夺取王权的傀儡人物爱德华·巴里奥尔,于1332年再次进攻苏格兰。苏格兰第二次独立战争打响。
之后的故事,就如同美剧换了波演员开始了第二季,虽然具体剧情不一样,但是套路跟第一次独立战争差不多。英军经历爱德华三世的大力整治,早已脱胎换骨,一路势如破竹,攻占领苏格兰许多城镇,并将其中的八个郡通过新拥立的傀儡国王的名义正式转让给英格兰。1334年,10岁的小国王大卫二世与12岁的王后(爱德华二世的幼女,也就是爱德华三世的妹妹)到法国避难,苏格兰又一次处在被彻底征服的边缘。
然而,苏格兰人心中追求独立自由的火焰已经点燃,就再也不会熄灭。1337年,英法国百年战争正式爆发。爱德华三世不得不从苏格兰调回主力军队,对于苏格兰的控制逐渐减弱。1341年,17岁的大卫二世在法国人的支持下返回苏格兰,正式领导独立战争,国内士气大振,兼之与法国同盟,收复不少失地。
1346年,大卫二世率大军入侵英格兰北部,在英格兰后方声援法国的行动。不过苏格兰军队此次在内维尔十字之战中遭遇惨败,大卫二世被俘虏后押送到英格兰关押。
此时,欧洲进入了黑死病肆虐的时期,死亡阴影笼罩不列颠岛。所以,英格兰也无力再大举入侵苏格兰,其拥立的傀儡王巴里奥尔不久宣布放弃继承王位的要求,回到英格兰隐居。1357年,双方签订和约,大卫二世被释放回到苏格兰,但是苏格兰必须向英格兰支付高额赎金,分期偿还。
1371年,大卫二世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其父罗伯特·布鲁斯的外孙罗伯特·斯图亚特继位,称罗伯特二世。从此苏格兰开启了斯图亚特王朝。此后,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关系很微妙,双方虽然心存敌意,但是出于利益又不得不互相约束,并在王室和贵族间通过婚姻加强联系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联姻是詹姆斯四世迎娶了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第一代国王亨利七世之女,此后斯图亚特王朝的后裔也同时有都铎王朝的血统。这次联姻为将来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埋下了伏笔。
1314年作为苏格兰历史上反击英军侵略最辉煌的一年,被苏格兰人世代铭记。距离班诺克本之战700年后的2014年,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之所以选在这一年,也是因为苏格兰的民族主义者希望唤起苏格兰人对民族独立的集体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