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趁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稷下学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仅就稷下学者的著作来看,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地理、历、数、医、农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著作的问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先秦思想理论宝库,促进了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宋台州公使库刻本《荀子》书影(现存日本)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 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除了官学黄老道家外、 儒、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据徐干《史论·亡国篇》:“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孟轲之徒皆游于齐。”此处的齐桓公即田齐桓公午。徐干说齐桓公创立稷下学宫,钱穆认为此说“《中论》以外无言者”,即是孤证。而此说在时间上有矛盾,田齐桓公午在位19年(公元前375年—公元前357年),在此期间,孟子并未游齐。钱穆也说:“桓公(田午)之卒,孟子作不过三十,谓其已游齐,亦恐不然”。《风俗通义·穷通篇》说:“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孟子第一次游齐当在齐威王之时。
徐干说,稷下学宫创建,孟子即游于齐。很可能徐干所说的齐桓公是齐威王之误。因此,郭沫若在1946年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曾主张徐干《中论·国篇》中的齐桓公即齐威王是有道理的。孟子初次到稷下学宫是哪一年呢?据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说,齐威王元年是公元前356年,孟子游齐不当在此年。司马迁说:“齐威王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其后威王才振作起来,重用邹忌、淳于髡等,“济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可见齐威王招贤人聚稷下,当在重用邹忌、淳于髡之后;故定孟子第一次游齐在齐威王十年,即公元前347年比较合适。这就是说,齐稷下学宫约创建在公元前347年。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此时已43岁,学成之后,以孔子嫡传自居,听说齐威王招贤,就想依靠齐威王推行其“仁政”主张。于是由邹子第一次到齐都临淄,成为最早的一批稷下先生。
但是,稷下之学主要是黄老哲学,齐威王也主要是崇奉黄老。故孟子在齐并未得到齐威王的重视;孟子与稷下先生淳于髡颇不相得,受其讥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辩论(《孟子·离娄上》),又被齐人议论。孟子说:“我无官守,我无言责,则吾之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孟子·公孙丑下》)可见孟子第一次游齐的初期在稷下学宫未能获得重要地位,在齐并不得志。由此也反映出稷下之学并非以儒学为主。但是它又不完全排除儒学。孟子在稷下仍有容身之地,只不过受到一般待遇罢了。
不过,孟子还是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的。比如,他让大夫谏齐威王,威王不听,于是辞职。孟子又与匡章交游,使齐威王改变了认为匡章不孝的看法,后来威王用匡章为将,打败秦国(公元前335年)。并“兼金一百”以示特殊优惠,但孟子却以“未有处”而不受(《孟子·公孙丑下》)。此时孟子在稷下学宫虽无显赫地位,但他在那儿呆的时间并不短。孟子为什么在三年之丧返齐后又离开稷下学宫呢?从齐宣王时“稷下学士复盛”来看,大概在齐威王后期,因齐威王的复兴黄老之学已经极盛,孟子已无落脚之处,此时又听说宋偃王将行“王政”,故孟子去齐至宋(约在公元前3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