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敖氏之乱,是横跨楚国三代君王的动乱,从斗子文晚年时期成得臣(子玉)在城濮之战(前632)的一意孤行开始,到斗越椒政变(前605)被楚庄王平定结束,时间的跨度有27年。 从若敖氏家族在楚国政权得势到若敖氏与楚国君王的矛盾不断,斗克之乱更是体现了若敖氏政权甚至比楚国王权还大,但斗克之乱也是一个转折点,睿智的楚庄王捉住了平定叛乱后的机会大力发展势力,通过对外征战不断加强自己的实权,最后与斗越椒的背水一战,可以说是赢在运气,也是大势所趋。
楚成王见子玉自杀谢罪,再想起用年老的子文。子文得知子玉遭此惨败,吐血之后卧床不起,自然时日无多。楚成王只好任命若敖家族的对头,居第三位的司马蒍吕臣继任令尹。
楚穆王篡位后,虽先后以成得臣之子成大心及其弟子孔为令尹相国,但王权与若敖氏的矛盾似乎并没有得到缓解。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若敖氏家族被贬为商公的子西串通仲归谋杀弑父篡位的楚穆王,因行事不周密,政变败露,两人被囚禁。
此时,令尹相国仍是若敖氏家族的斗般。穆王派司马斗越椒去调查这次谋反事件,他处死了斗宜申和仲归两人。尽管斗越椒与令尹斗般同为若敖氏家族的人,但斗越椒一直企盼当令尹相国,而苦于没有机会。他觉得这是次千载难逢之机,趁机向穆王诬告,斗宜申和仲归的背后主谋乃是斗般。他们实已串通好了,便想扶持楚成王当时欲废长立幼的公子职为楚王。
穆王最惧怕和嫉恨就是这个了。他为了试探斗般是不是主谋,要他立即处死公子职(另说公子职在穆王篡位后逃亡被杀)。斗般推说公子职并无过错。楚穆王大怒,在朝堂上挥起随身携带的两只铜锤,杀死百官之首,一时间众大臣无不心惊胆战,面无人色。楚穆王随即任命子玉的儿子成大心为令尹。这个任命令人蹊跷,他杀死这个家族的重臣,还不得不任命这个家族的人为令尹相国。可见这个家族已经势大,可与王权势均力敌。
我们说的若敖氏家族关键人物已经出场了,他就是斗越椒。在楚穆王时代任司马。关于他的出生,与楚穆王几乎如出一辙。晚年间,子文之弟子良又添一子。这个做伯父自然会去探视自己的后人,不看则已,一看非同小可,真乃大吃一惊。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用白话说,就是其侄貌似熊虎、声若豺狼。子文说,这孩子不能留下,今后毁灭若敖氏家族必定是他。其弟不听兄长劝说,子文大感忧心,在他临死之时,还把直系族人聚在一起,着重告诫。如果斗越椒令尹相国,你们快逃,因为灭族之祸已经不远也。如果说先人没有人祭祀而饿肚子,那若敖氏族的鬼们以后便会流浪天际之中。此记载我们无法辩过多真伪,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子文三次退让令尹之职,深受楚人爱戴,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一定已经洞察到了若敖氏家族潜在的危险。
斗越椒往上爬近令尹的一步步,就离这个伟大家族毁灭近了一步步。楚穆王却使这个步子慢了几拍。斗越椒诬陷了自己的族人斗般,可是上到令尹这个平台的人却是成大心。不知斗越椒是何种隐忍和心态对待的。楚穆王为什么不把这个为自己除了心腹大患立了大功的人推上去呢?我们判断,因为楚穆王出生时,同样是熊貌蜂眼豺声,靠弑父僭越起家之人,也许野心家太了解野心家了,他的野心得到了抑制。成大心死后,他的弟弟成嘉继任为令尹,成嘉经历斗克之乱后的同年卒,斗越椒才能担任令尹一职。
楚庄王继承王位,楚国内部亦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这不单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前615年,楚国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发生动荡,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继任令尹,屈从于若敖氏家族的属国舒国及其附庸宗、巢等国背叛楚国,于是成嘉率军讨伐舒国,俘虏了舒、宗两国国君,并且包围了巢国。
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决心彻底消灭叛乱势力,率军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与斗克(字子仪)镇守国都。
斗克曾为秦军所俘。后崤之战中秦军惨败给于晋,急于联楚抗晋,才将斗克等人释放回国。斗克回国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公子燮欲替成大心为令尹却败给了成嘉,二人臭味相投,很快有了谋反之心。
公元前613年秋天,公子燮、斗克趁令尹子孔出兵征战,宣布郢都戒严,又人行刺成嘉,阴谋失败。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师围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斗克人挟持楚庄王从郢都突围,准备外逃,挟持庄王,另立政府。途经庐地的时候,二人被庐大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重返郢都。
就在楚庄王与赵宣子的争霸刚刚拉开序幕,楚国若敖氏家族就发生火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