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 ,为中国南朝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梁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战胜北魏军的防御作战。钟离城是临傍淮水的军事要塞,由于地近建康,扼守淮南险要,自南北朝分裂以来,一直是双方势力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事,尤其北朝的南征行动中,大半以钟离为首要目标,仅梁武帝在位期间,至少发生过三次争夺战。但因钟离地势险峻,加之北人不习水性,南朝方面取得了大部份的胜利。
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 ,发生于507年(南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是梁武帝讨伐北魏期间,两军以钟离城及其邻近之邵阳洲为主战场的战役,为该次大规模北伐行动中具关键意义的一战,亦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结果南梁获得胜利,甚至因此幸免于可能亡国的危机。
北魏自元恪即位(是为北魏宣武帝)后,不断出兵南侵,战争规模日趋扩大。梁武帝萧衍为抗击北魏和收复失地,在充分准备后,于天监四年十月发兵大举攻魏。因错用临川王萧宏为主帅,五年九月在洛口(今安徽境内青洛河与高塘湖入淮河之口)遭惨败,死者近5万人。魏帝命中山王元英乘胜进击南梁,攻拔钟离之西的马头城,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运。梁武帝为防魏军再次进兵,乃命加固淮水南岸之钟离城,并令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加强战备。十月,魏帝命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众围钟离。十一月,梁武帝诏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20万救钟离,并令其屯道人洲(今凤阳东北淮河中),待众军齐集俱进。
六年正月,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钟离北淮水中的邵阳洲两岸架桥树栅,作为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立城接应,以通粮运。时钟离城中仅3000人,昌义之督率梁军将士奋力抗击。钟离城堑水深,魏军以车载,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昌义之率军用泥土补修被撞坏之处,冲车虽入,但城墙未坏。魏军昼夜苦攻,轮番冲击,坠而复上,莫有退者。昌义之善射,第每当有危难之处,便亲去救援,箭到之处,无不应弦而倒。双方一日之内战数十合,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死尸堆积与城墙相高,仍不能克。 二月,魏帝召元英还师,告诫彼土蒸湿,兵久力殆,不宜再战。元英表称必克钟离,请求宽延时日。魏帝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处,商议攻取形势。范绍见钟离城坚,劝元英退兵,英不从。梁武帝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两部进屯邵阳洲,韦睿夜间率众于曹景宗营前掘长堑,树鹿角,截洲筑城,距魏军仅百余步。拂晓,元英见后大惊。曹景宗虑钟离城中危惧,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始知外有援军。时杨大眼率万余骑出战,攻势凌厉。韦睿结车为阵,强弩2000一时俱发,杀伤魏军甚众。杨大眼右臂中箭退走。元英又率众出战,一日数合,夜复攻城。韦睿督军坚决抵抗,均予击退。曹景宗另募勇士千余人,于杨大眼营南数里筑垒,并击退来攻的魏军。梁武帝命曹景宗预装高舰,使与魏桥同高,以备火攻,并命曹景宗和韦睿分别攻邵阳洲之北、南桥。三月,淮水暴涨,韦睿即遣南梁郡太守冯道根与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小船载草,灌膏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斫桥,时大水漂疾,倏忽之间桥栅俱尽。梁军奋勇冲杀,呼声震天动地。魏军大溃,投水溺死、被杀者各十余万。元英侥幸脱身,单骑逃入梁城(今安徽淮南市田家庵附近)。杨大眼亦烧营而去。梁军乘胜追击,又俘魏军5万,并获大量资粮、器械。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所撰之历史小说《奔流》,便是以此战为故事背景。
此战,魏军主帅元英错误估计战场形势,一意孤行,终致失败。梁军守将刚勇,各部密切配合,采用多种有效战法,且适时反攻,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以来南朝对北朝作战的一次大捷,稳定了淮南形势。
梁武帝即位之初,北魏内部正处于动荡之中,不仅政治腐败,又因连年对南朝发动战事,人民不堪负荷沉重的赋税及徭役,各地民变纷起,梁武帝认为这是北伐的良机,便命其弟临川王萧宏担任都督北讨诸军事,即北伐军总指挥,尚书右仆射柳惔为副指挥,率领大军进
驻洛口(洛涧与淮水的交界处,今安徽淮南东北)。北魏方面得知消息,便让不久前在征伐南齐行动中建功封爵的中山王元英督军迎战。魏军号称有百万之众。
战事顺着长江沿岸展开,东起青、徐(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西达河南(今河南),但以东方战事最为激烈。双方在局部战事互有胜负,如南梁的韦睿巧妙导引肥水,令水位高涨,再以水军攻陷合肥,韦睿因此战而名声大噪,北魏军士无不望而生畏,称之为“韦虎”;北魏方面,杨大眼于河南战场重挫梁军,尔后又与邢峦合兵于宿预(今江苏宿迁),败梁将蓝怀恭并斩之。不久北魏又征发北方六州约十万人投入战场,北魏军势益发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