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鞭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经者:置于万世不易之药理也。开经方论药性有分君臣之别,配合四季,论风寒湿热而谨慎下药。论病症之重轻、观五官、含脉诊断五脏之气运行之状态,不可疏忽。人之病患多数由感冒而起,不小心不加提防大意误身,感又重感,致使病症更加严重,引起六腑受伤筋酸骨麻,庶民不深究且胡乱服药,服不对症之药以致后果严重,花费很大金钱,有时能复元有时败也。最好感冒症不可看轻,又不注意者冒险之行为也。
《神农本草经》阐述了药物的三品分类及其性能意义,药物的君臣佐使及在方剂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的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药物的采造,药物的煎煮法,药物与病证的关系等等,至今仍是临床用药的法规准则。它所记载的365味中药,每味都按药名、异名、性味、主治病证、生长环境等分别阐述,大多数为临床常用药物,朴实有验,至今仍在习用。千百年来,它作为药典性著作,指导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应用药物治疗疾病,保健强身。
在长治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百谷山,俗称老顶山。此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
老顶是五顶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登临老顶,近望高楼错落,道路井然,市区景致尽收眼底;远望漳泽水库状如锦带,飘浮于天际,上党盆地一览无遗。 在老顶东北峰,有一处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峦,高居于层峦叠岭之上,形似雄狮蹲踞,它就是狮峦峰。《长治县志》曾有记载,清朝有人曾称赞此峰:“北钰得狮象,狰狞镇此邦。卧云峰叠叠,孔涧水淙淙。”当您在天光浅黛的黎明攀此顶时,大有泰山观日之感。玉黄顶与奶奶顶在滴谷寺村北面,山势平缓连绵,松柏密布,翠绿苍茫, 两顶相连。新顶,顶低而平,四周松柏丛生,整齐碧绿,环境幽雅。 老顶山不仅山峦秀丽,林木繁盛,而且天然岩洞众多,景致各异。大小30余座岩洞,多位于半山陡壁悬崖、深谷幽壑之地,或小巧玲珑,或宽敞深幽,或数洞并生,或洞体相连,且多数与炎帝神农、道家、仙释、文人雅士相关。其中南崖宫、朝阳洞最为可观。在滴谷寺正东半山腰处,有一神农洞,相传为神农氏尝百草之所。洞口向西,在一天然青石上开凿而成。洞口高难度1.7米,宽约1米,洞内宽5.7米,深6米高约3米。洞口左侧为一长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洞外平坦,青草如茵,四周松柏掩映,若无人带领,很难寻觅。置身洞中,一种对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在玉皇顶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穴,两面夹山,背山面谷,洞宽6米,深11米,内套一小洞,洞壁玲珑泛光,洞内有石刻五处,保存清晰,特别是宋代秘书监知军府事陈述古纪游题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之”、“宋治平仲”等,字体流畅,雕刻苍劲,犹若石纹。 老顶山除了这众多的岩洞外,还有一处“寒泉绝胜”。在滴谷寺村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匾额上嵌清朝所留楷书“古寒泉”。古寒泉即百谷泉,亦名神农泉。《潞安府志》称:“百谷泉,在百谷山神农庙前,砥石涌泉,寺僧引为伏流,注为塘,由螭口飞下大壑,注石子河,味甘。”洞口有宋代风格的浮雕龙头,泉口雕有卧龙,龙嘴开张,下为圆形石凿小井,布局精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太行山上尝百草、兴农业、实现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重大转折的遗迹,长治市委、市政府已在炎帝昔日尝百草的地方兴建宏大的炎帝纪念馆。一尊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已屹立于耸翠叠嶂的百谷山巅。以铜像为主体的祭进坛、殿堂以及百草堂、神农井、神农泉、耒耜洞、神农村、碑刻等景观正在筹建。
关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的事,古籍中有些记载:
西汉的《史记》实录:“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
《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