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2年(太康三年),被拜为司徒,山涛又坚意辞让,武帝下诏说:“您年迈而德高,是朝中元老,因而授给台辅之位,但您崇尚谦让之远名,反复推辞,令我心中忧虑。您应该坚持始终,辅助我呀。”
山涛又上表说:“臣侍奉天朝三十余年,对德政教化无毫厘功效。陛下私心爱臣不已,枉授三司之任。臣听说德行薄陋而位高,力量少而责任重,这样导致上有败坏国事之祸,下有损伤家庙祖宗之咎。希望陛下念累世君臣之恩,乞求骸骨以归故里。”武帝下诏说:“您辅助朝政,保护治理皇家,匡扶之功,为朕所依赖。司徒之职,实掌国家教化,因而敬授予您,以满足群臣百姓之望,怎能只顾谦让而贬低自己呢!”武帝下令不准山涛再上章表辞职,使者把印绶交给卧病在床的山涛。山涛说:“将死之人,怎能玷污官府呢!”于是卧病乘车归家。
清贫而终
公元283年(太康四年),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武帝下诏赐棺木朝服各一具、衣一套、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之用,策命追赠司徒的蜡印紫绶、侍中的貂蝉及新沓伯的蜡印青朱绶,以太牢礼仪祭祀,谥号康。
将要下葬时,又赐钱四十万、布百匹。司徒左长史范晷等上奏说:“山涛旧宅第仅有屋十间,但子孙众多,容纳不下。”武帝于是为山涛家建了住宅。
历史评价
司马师:“吕望欲仕邪?”
司马昭:“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
裴楷:“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司马炎:“①涛以德素为朝之望,而常深退让,至于恳切。” “②涛清风淳履,思心通远,宜侍帷幄,尽规左右。”“③议郎山涛,至性简静,凌虚笃素,立身行已,足以励俗,其以涛为吏部尚书。”“④涛秉德冲素,思心潜通,清虚履道,有古人之风。”“⑤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况自先帝识君远意。”“⑥君年耆德茂,朝之硕老,是以授君台辅之位。”“⑦君翼赞朝政,保乂皇家,匡佐之勋,朕所倚赖。”
王戎:“如浑金璞玉,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王衍:“①晻晻为与道合,其深不可测。” “②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孙盛:“①山涛通简有德,秀、咸、戎、伶朗达有俊才。于时之谈,以阮为首,王戎次之,山、向之徒,皆其伦也。” “②涛雅素恢达,度量弘远,心存事外,而与时俛仰。”
孙绰:“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
袁宏:“山公中怀体默,易可因任,平施不挠,在众乐同,游刃一世,不亦可乎!”
顾恺之:“①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迹,而其器亦入道,故见者莫能称谓,而服其伟量。” “②涛有而不恃。”
刘义庆《世说新语》:“①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 “②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
房玄龄《晋书》:“晋家求士,乃构仙台,陵云切汉,山叟知材。”
李翰:“山涛识量,毛玠公方。”
魏元忠:“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陈普:“君王祖述竹林风,竹叶纷纷插满宫。祸乱古今惟晋酷,是非忧乐一山公。”
王应麟:“山涛欲释吴以为外惧,又言不宜去州郡武备,其深识远虑,非清谈之流也。颜延之于七贤,不取山、王,然戎何足以比涛,犹碈之于玉也。”
徐钧:“身心已逐竹林游,为国搜贤事却优。持正拟官觇上意,事君可作不忠谋。”
胡三省:“山涛身为大臣,不昌言于朝而退以告人,盖求合于贾充者也。”
谷应泰:“西杨(杨士奇)主议,舜德格苗,刘球上书,不称荒服。或亦朝多浊乱,内忧群小。北敌陆梁,外忧方大。文子不愿楚败,山涛方惧吴亡,大臣之用心固如是耶!”
王夫之《读通鉴论》:“陶璜、山涛力排罢兵之议,从事后而言之,验矣。”
顾炎武《日知录》:“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人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後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人下,然後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