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在美国立法了不让用是真的吗?

时间:01-05 00:00编辑:奇闻异事来源:世界之最(www.5300tv.com)当前位置:V眼看世界 > 奇闻异事 > 手机阅读

1968年,美国大力批判中国味精是毒药,多吃会造成脑损伤,然而中国却替日本背了这口“黑锅”。

当时在美国的中餐馆遭到了食客的猛烈抨击,为了谋生,中餐馆不得不挂出“No MSG”标语(不含味精),时至今日,别说是外国人,就连咱们国内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味精是有害物”,必须要杜绝!

味精在美国立法了不让用是真的吗?

中国人有多么喜欢吃味精?

从美国给出的数据来看,全球在2014年总共消费320万吨谷氨酸单钠,仅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消费量就高达176万吨,比例高达55%,人均数值几乎是美国的10倍。

或许有人说,西餐的烹饪手法很少用到味精,但咱们的邻居日本韩国,在文化、烹饪手法上都跟我国有些类似,然而他们的人均味精消耗量连中国的一半都没有。

1968年,在美国顶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有篇文章,主要内容是有人发现在中餐馆吃过饭后,身体会出现例如麻木、无力、心悸等情况,怀疑是因为中国厨师在烹饪时放了味精!

这件事很快在美国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美国食客开始纷纷抵制中餐,甚至有科学家给小白鼠吃味精,结果发现小白鼠的脑部竟然出现了损伤,于是这件事的热度持续发酵,不仅是美国,整个西方食客都在抵制,甚至还出现了“中餐综合征”这个词汇,为了守住生意,中餐厅不得不特意打出“No MSG”标语,意思是“炒菜不含任何味精”。

说起提鲜,我国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当时古人用多种肉类合在一起腌制,制作成醢,到了西汉时期,古人通过智慧发明了酱油,并且此后一直流传于我们的饭桌上。

但味精这东西,其实是日本人最先发明的,1908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昆布中分离得到了带有强烈鲜味的谷氨酸,经过后续仔细的研究,池田菊苗发现谷氨酸钠的鲜味是最棒的,于是将其命名为Umami,寓意“鲜美的味道”。

1909年,池田菊苗开始批量生产谷氨酸钠,在成功申请专利后,他成立了一家“味之素”公司,并且味之素从日本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味之素在传入我国后被赋予了更加本土化的名称,那就是“味精”。

当时味精可以说是奢侈品,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起,本着把“价格打下来造福老百姓”的初心,我国化学家吴蕴初开始了研发道路,在独立分析出味之素的主要秘诀后,吴蕴初为了跟日货区分开来,特意将国产味精取名为“天厨味精”。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人类之所以能感受到鲜味,是因为我们的味觉细胞中存在TAS1R结构受体,当受体遭遇鲜味物质后,就会将释放的神经信号迅速传递给味觉中枢系统,从而才让我们人类感受到了“鲜”。

味精在美国立法了不让用是真的吗?

在后续的研究中,专家发现干鲣鱼片中的肌苷酸(IMP)和蘑菇中的鸟苷酸(GMP)都具备强烈的鲜味,而且两种物质结合在一起放入食品中,只要很少的量就能让鲜味猛增,于是第二代增香剂应运而生。

但味精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在熬过那段困难时光后,我国开始量产味精,特别是从1976年以后,各地乡镇味精小企业如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到了1992年,我国味精产量更是高达6万吨,一举超过法国奥桑、韩国味元、中国台湾味丹这三大味精名厂,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老百姓的饭桌上真正普遍能吃上味精了。

当时大街小巷,不管外面的食堂还是自家的餐桌,亦或者街头吆喝的小食摊,都在欢笑声中添加着味精,味精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增鲜剂。

要是味精有问题,作为味精第一消费大国,我们岂不是都深受其害?

咱们再回到1968年,当时不仅是美国人,就连整个西方国家都在抨击中餐,凭什么美国人要斥责中餐,味精明明是日本人先发明的,然而国外还是有理智科学家的。

他们找来一些自称“吃了添加味精的中餐后身体出现不良反应”的食客,这些人说吃了味精后会口渴、心悸、乏力等,结果科学家给他们吃了添加味精的薯片,这群人却吃的津津有味,这说明什么?

说明味精有害这事纯属造谣,正经科普没人看,网上造谣万人信,欧美国家的常吃食品中,很多都含有谷氨酸钠,例如很多芝士,这时候怎么不见他们抨击呢?

味精在美国立法了不让用是真的吗?

此时又有网友说了,即便味精无害,但它也会毁了食物本身的鲜味,大家在烹饪时添加味精,它的鲜味会破坏食材原本的自然味道,这么说也有道理,但我想说的是,味精并不是“必须要添加”,这不是必选项,你要放就放,不放也可以不放,用不着大声在网上说味精的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奇闻异事本月排行

奇闻异事精选

奇闻异事推荐

  • 三峡水库最大的鱼多重(600多千克)

    三峡水库最大的鱼多重(600多千克)

  • 为什么马腿断了就要死呢(真菌感染)

    为什么马腿断了就要死呢(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