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的。在夏代,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称“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称“牧竖”或“隶圉”;奴隶主家内的奴隶则叫“臣”(男性)和“妾”(女性)。
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被奴隶主成批地赶到农田里去种地、放牧,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可以随意的把奴隶关进监狱,施以重刑杀害。
人物评价
总评
夏桀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近小人,远君子,刚愎自用,听信谗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正直清廉者或遭杀害,或离他而去。夏桀在位数十年,已众叛亲离。
历代评价
墨翟《墨子》:“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司马迁《史记》:①“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②“夏桀淫骄,乃放鸣条。”
刘向《列女传》:“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日夜与末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
司马贞《史记索隐》:“嗟彼鸣条,其终不令!”
魏收,《魏书·卷六四·列传第五二》:“夏桀淫乱,南巢有非命之诛”。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人物轶事
妺喜亡夏
第一种说法,间谍说。
据《国语》记载,妺喜与商朝大臣伊尹密谋,而使夏朝灭亡。 妺喜(mòxǐ)很有可能成为像西施一样的角色,是有施氏派到夏朝的间谍。
第二种说法,失宠报复。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攻打岷山,岷山氏效法有施氏,献出两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琬琰即美玉之意),夏桀十分宠爱二女,虽然她们没有生育,夏桀仍然用苕玉刻上“琬”字,华玉刻上“琰”字,以示珍爱。妹喜则受到冷落,被安置在洛水一带,妹喜心生怨恨,于是与伊尹秘密来往,泄露夏朝的机密。夏桀只顾眼前的美女,忘记昔日的恋人,所以,妹喜便与伊尹里应外合,夏朝就此灭亡。
谥号由来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 ”《淮南子·修务》: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荀子·解蔽》:“桀死于亭山。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到,在春秋以后,“夏”和“桀”往往是指同一个人:夏桀。而“桀”只是谥号,夏的末代王名叫帝履癸,死后才被叫作“桀”的。帝履癸死后为什么叫做“桀”呢?《康熙字典》“桀”条说:“集韵:巨列切。……磔也。……古人称桀黠者,其凶暴若磔也。又谥法:贼人多杀曰桀。”所以给帝履癸谥号为“桀”可能鉴于夏桀生平的暴行来说的。
还有一说是,帝履癸谥号为“桀”极有可能就是根据夏桀的惨死之状作出的。甲骨文中没有“夏”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当中。今天所能见到的金文中的“夏”字是秦公簋中的那“夏”字。它不仅恐怖,而且血腥。这个“夏”字表示的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左臂已经不知去向,他的右手撑着已经被砍掉了右脚的腿部,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身边还丢着两把刀 。俨然是描述一个惨死之状的词。而关于夏桀的凶暴很少有历史文献可以证明,所以夏桀成为凶暴的代名词可能有冤屈之处。夏王朝其实是一个很少对外发动战争的王朝。之所以用这个“桀”字作为夏桀的谥号,极有可能就是根据夏桀的惨死之状作出的。
倾宫瑶台
夏桀荒淫无度,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史书上说他修建倾宫、瑶台。倾宫呢就是一种高大的建筑,因为高,人立于楼上有倾危之感。有人说是一片面积很大的宫殿,占地足有一顷。不论哪种说法,宫殿的宏丽都令人咋舌。夏桀还有许多尽人皆知的暴政,如“酒池肉林”,如放饿虎于市中,欣赏人们惊恐逃命的样子,等等。国中的百姓对夏桀恨之入骨,编出歌谣这样唱道:“江水沛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薄兮,薄亦大兮。”薄(亳)是商国的首都。这首歌表明夏朝已经失去民心。有人把这首歌念给夏桀听,夏桀竟说:“这是妖言。我有天下,就像天有太阳一样。天上的太阳完了,我的国家才会灭亡。”百姓听说后,就指着天上的太阳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和你一起灭亡。”老百姓对夏桀的怨恨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