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
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信奉佛教,由于思想局限的关系,他并不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觉得风灾是因神灵作祟。雍正六年,皇帝颁旨,命钦天监大臣勘测吉地,在皇宫的东侧建设一座风神庙,正名叫宣仁庙,供奉风神,祈求神灵保佑,使国家和皇宫免遭风灾。 宣仁庙坐落在今北池子大街2号、4号,庙门坐东朝西,中轴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庙内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俗称风神庙。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原庙内有雍正皇帝御书的“协和昭泰”匾额。
佛教界认为在天界的风神是主管风的,因此,遇有不测风云时,皇帝要亲自至此,焚香拜佛,有时派皇子皇孙们以及大臣们前来敬香。这们风神名风伯,好箕伯,张衡《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惩典涩而为清。”李善注引《风俗通》曰:“风师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风气也。”由于这座寺庙离皇宫较近,早年一些大臣为了上朝方便也常借此留宿、吃斋,并给寺庙施舍,久面久之,一些大臣也深知风灾的厉害,在治理国事时,分外注意防御风灾。
因宣仁庙建在故宫附近,有人将其与凝和庙、普度寺、真武庙、昭显庙、万寿兴隆寺、静默寺和福佑寺统称为“故宫外八庙”。
探究
古人探究:风起风静,由谁主宰?一说“箕星好风”,想像二十八宿中的箕宿主风,如《风俗通义》所谓“箕主簸扬,能致风气”。一说飞廉为风神,这是鹿身雀头、蛇尾豹纹的精灵。较为后起的,有封十八姨。“封”即“风”,“李”字可拆为“十八子”,由于传统文化中“李”与“虎”的渊源关系,以《易》的“风从虎”为基点,古人创造了这样一位司风虎神。至于另一名目的风神-巽二,则来自易学的巽主风。此外,还有一位持扇方天君,白胡老翁模样。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古代的造神思维,有一说见于《龙鱼河图》:“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太白之精,就是《史记·天官书》所说的天狗星。这样一来,神狗与风伯的关联,真有些说来话长了。
十二生肖戌为狗。以狗为风神,颇具意趣的表现形式是:祭风伯而重“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生肖文化参与了风神的创造。即便不言狗,已由“戌”透露了其中消息。如东汉《风俗通义》:“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下》更进一步讲:“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礼奉风神,日期选戌,地点选戌。时间与空间都择戌而成仪礼,当是大有深意的设计。可以作为辅证的例子,是《后汉书》季冬出土牛的风俗:时在建丑之月,地点在“城外丑地”,来做牛的文章。
将风与狗、风神与狗联系起来,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
先有甲骨卜辞:“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释:“视风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用两条狗,祭祀天帝的使者———风。相关的卜辞还有:“宁风,北巫犬”;“宁风,巫九犬”。都是讲商代杀狗止风的习俗。
汉字“飙”,本作“猋”,保留下犬与风特殊关系的信息,《说文解字》说:“猋,犬走貌,从三犬。”狗奔快如风,与以狗为风神,当是有关联的。
又有人首犬身神兽,载于《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兽,有四点值得注意:一,人首犬身;二,行如风;三,此兽出现,天下起大风;四,此山取名狱法,“狱”字双“犬”夹一“言”———狱法山真不愧神犬的大本营。《山海经》这段内容,其实就是关于狗为风神的传说。
古人造神,想像风伯的模样是犬首。明代王逵《蠡海集》说:“风雷在天,有声而无形,故假乾位,戌亥肖属以配之,是以风伯首像犬,雷公首像豕。”风神雷神,被设想在乾位。八卦分布周天,乾之位在西北方,对应戌狗亥猪。所以,“风伯首像犬”;至于雷公,既有猴脸之说,也存猪首之说。
狗为风伯、杀狗止风的古俗之中,包含着地支戌的因素。戌的方位,西而偏北。这基本上与我国大陆冬季寒流的方向相一致。不言而喻,对于和煦的风,清凉的风,带来舒适惬意的风,古人是不会用血淋淋的磔狗的方式,去祈求风停风息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风,人们不会想到要停止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暖暖春风,人们不会讨厌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垅黄”,这样的风,人们没有必要驱除它。然而,对于带来强降温的大风,对于为严冬增加冷酷的大风,人们的感觉就不同了,盼着风能停下来,风和日暖。寒冬西北风,大体合于戌的方位。以狗为风伯,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