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指极端强大的国家,特指当世界在政治上划分为支配国和被支配国的时代的一个或极少几个支配国家。此词于1923年在西方首次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广泛使用。超级大国的特点是其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并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有能力直接或者间接对别国进行政治或者经济进行干预甚至动用武力而达到其利益最大化,谋求世界霸权。
大英帝国在经历一战和二战后国力被严重受损加上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走向解体,地位又被崛起的美国和苏联取代,美苏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对抗形式主要体现在军备竞赛,政治输出,代理人战争直到苏联解体。冷战中美国推行石油美元后来衍生出全球金融霸权,现如今的美国被特指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现今也出现了潜在超级大国(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巴西联邦共和国、欧洲联盟,印度共和国),这些国家在经济,军事,文化,综合能力相对于大部分国家比较突出,具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潜力。
冷战结束后形成了美国金融霸权和军事霸权的双霸权体系,中国要想在潜在超级大国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应对金融和军事两方面的挑战,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词语来源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超级大国(superpower)”这个术语最早于1930年见诸文字。英语中的这个术语来源于较早的“powers”(即“列强”)和“great power”(即“大国”)。在欧洲的政治外交领域,从1815年开始各国普遍认同达到“大国”或“列强”地位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较特殊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在多边战争和谈判中大国担当主持和调停的责任。二十世纪初年,国际政治学者开始意识到大国中有极少数的国家,由於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特别大,而具备了大幅超出其他大国的左右世界事务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很清楚的展现了这个形势:同盟国和轴心囯两大阵营各有极少数的大国担当核心领导的角色。因此,在同盟国胜利在望的1944年,美国外交政策教授威廉·T·R·福克斯(英语:William T.R. Fox)发表了《超级大国:美国、英国、苏联——她们对和平的责任》(英语:The Super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Soviet Union—Their Responsibility for Peace)一书,描绘了超级大国的全球投射力。[2]後来,此书被认为确立了现代地缘政治上的“超级大国:概念。
如同福克斯所预见的一样,二战结束後的世界格局变成了一个三级化的形势:虽然由战胜国主导建立的联合国强调正式废除列强制度、各国平等,但又在安理会设立了等同於大国或列强地位的常任理事国。而同时,1945年的世界形势很明显形成三个远比其他国家强大的三个超级大国:
大英帝国:世界历史上统治势力最广、辖区人口最多的帝国演变而来,并能在全球投射其军事力量,还通过英联邦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大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美国分享全球的制海权。
美国:世界版图第四大国、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并能在全球相当大部分地区投射其军事力量,在全球对其盟友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大英帝国分享全球的制海权。
苏联:世界版图第一大国,军事投射力横跨欧亚大陆,在东欧和东亚具有相当影响力。
但是这个三个超级大国的形势并未保持很久:大英帝国在战前就已开始转型,加拿大等重要领土在20、30年代就已取得独立地位,并开始偏向美国。二战初期英帝国部队在亚洲战场的失利,以及二战对英国经济的重创使得英国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例如一直不愿接受主权独立的澳大利亚已在1942年接受独立自治领地位。对英国影响力的打击加速了从战前就开始的大英帝国的肢解过程。不久後,随着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独立,再加上英国本土经济政策失败,英国从50年代开始逐渐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特别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後,英国意识到它已经不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与苏联和美国竞争而维持一个均等的地位,除非英国要以牺牲自己重建的努力为代价。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即使英国拉上法国、以色列来一起配合行动,也是枉然。此后英国决定将其全球军事部署退防至苏伊士运河以西,放弃在全球其他地区单方面出兵干涉的能力。这一政策变化至少在军事上为英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划上了句号。
与此同时,由於二战中,绝大部分的战斗都没有在美国本土上进行,因此,十分幸运地,美国的工业没有遭受到像深深烙在欧洲和亚洲国家身上的那样毁灭性的打击,它也没有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在战争期间,美国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和技术体系,这为它的军事力量迅速登上全球舞台上最显眼的位置奠定了基础。
战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与美国或苏联之中的一者结盟。尽管国际上存在着建立起一套多国的联合司法体制(如联合国)的尝试,但是事态越来越明晰:美国和苏联就是在初露头角的冷战中占全球统治地位的两个政治和经济力量。不过人们对战后的世界应该是如何却有很大的分歧。这在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的签订所形成的两大军事联盟上有所体现。这种种现象都表明美苏将在即将出现的两极世界,而不是战前的多极世界裏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知道是否对这种世界格局的反应,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和中国,都纷纷做起包括研制核武器在内的各种努力,来保证自己独立的「强权」地位,以及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世界性的角色」。
多数人认为,冷战时期,全世界都在围着美苏两个国家,或者说,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而转动。这甚至成为一条「公理」。不过在冷战过后的日子裏,这个「公理」被一些学者提出挑战。他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极世界的存在只能建立于忽略掉所有在这一时间爆发的各种各样的不受任一所谓的超级大国影响的运动和冲突。加之,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很多情况下都是间接发生的。这些冲突,往往都是远比单纯的冷战对手之间的问题来的棘手。
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超级强国」(Hyperpower)又译特级大国这一术语被用来形容美国所处的冷战后仅存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个词汇,是由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于贝尔·韦德里纳提出的。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他因为赞同世界向多极化的力量均衡而排斥这种理论。
在实践上,也有人尝试把超级大国这个概念延伸,回溯到历史中去。例如,一些人认为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帝制时代的中国(由秦朝到明朝,不包含蒙元满清)、蒙古帝国、古罗马(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甚至亚历山大帝国都是超级大国的例子,但也有人质疑这种说法。
大英帝国
历史上有过三个超级大国:大英帝国(虽然冷战开始时就已经失去地位,转而投靠美国)、原苏联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幅员辽阔,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实力严重削弱,再也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体系,因而导致大英帝国逐步解体,而随之建立的英联邦,实际是由一群独立主权国家形成的松散邦联,不具备单一主权国家性质。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所能控制的仅限于英伦三岛及部分海外领地,无力与二战后崛起的美苏叫板,自然就被排除在超级大国之外。
苏联和美国
苏联和美国与1947年开始了冷战。它们的实力更多体现在强大体现在军力上。在冷战期间,他们不断充实自己的核武库,在不能保证能将对方摧毁的情况下,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其中的任何一国都能轻松地摧毁人类文明。正是由于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在冷战期间世界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任何国家都要看原苏联和美国的脸色,因为他们的实力是足以摧毁人类文明的。由于苏联的解体,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剩下美国一个能够被称为超级大国的国家。尽管俄罗斯继承了苏联70%的军事实力,可是也失去了当年苏联的雄风。
冷战以后的世界,由于苏联解体,迅速成为一个单极世界,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的经济及军事力量。一些分析家认为霸权稳定论解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化。霸权力量倾向过度扩张其势力,而新的竞争对手会日渐强大,最后取代或制衡减弱的霸权力量。有人认为这正在发生,因为大量军费开支在长期会令美国衰落。其他强国则可能因此受惠,最后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
制定标准
普遍接受
关于超级大国的标准,没有一个清晰确切的定义,不同的资料来源会有不同的说法。因此下列的这些评判标准可能并不能认为是与成为超级大国有联系的普遍接受的因素。
文化因素
该国必须有很强的文化融合性,适合各个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具备影响世界文化的能力和规模水平。
地理因素
这个国家要控制有广阔的陆地或者海域。广袤的土地令一个国家可以通过采矿和种植粮食等,实现自给自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具有辽阔战略纵深的国家,它的军队能够在地面核战或传统意义上的陆地战争中从容的撤退、重组从而反击,同时,辽阔的疆域可以让一个国家方便的部署长程雷达、导弹发射井。一个国家国土小而缺乏战略纵深,即使再富有,在军事层面上也是非常脆弱的。
经济金融
出众的经济实力是超级大国的必备实力。首先它要享有原料优势,此外,国内市场的大小和生产力也是一个指标。在世界贸易和全球金融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它还应该具有改革的活力,以及具有积累资本的能力。
人口因素
超级大国应该有大量已受教育的公民、高度发展的基础设施、高度的文化和经济能力使附近地区在其直接控制之下。
军事因素
超凡的军事能力,相对无懈可击、有能力阻止或有能力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拥有镇压及影响全球的统一军事力量。
意识形态
拥有一个强大的政治制度,具备世界重大事物的表决权,能够动用大量资源去实现全球政治目标或带来强大的意识形态影响。
科技因素
拥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