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历史网主要收集和分享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朱棣晚年一场诡异政变造反主谋却奇迹善终

时间:2020-12-27 10:08编辑:趣聊历史来源:www.5300tv.com当前位置:趣聊历史 > 风云人物 > 手机阅读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人物,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当代明史大热的环境下,对于朱棣造自己亲侄子的反,其中细节大众都知之甚详。

而朱棣的儿子中,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斗争一直也是历史作者的题材之一。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不省油的灯,他就是朱棣的三儿子朱高燧。

1、都是当爹的错

朱元璋在世时就定下了朱棣的世子,只不过让洪武老爷子没想到的是,自己亲自定下的人将来竟然能够继承大统。

朱元璋喜欢在处理国事之中让孙儿们陪伴,名为放松、实为考察。朱高炽表现出来的仁厚和处理事情的条理甚得爷爷欢心,而“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是否为春秋笔法暂且不谈)。

大胖子朱高炽虽然让朱棣看不上眼,但这是亲爹指定的燕王世子,朱棣亦是无可奈何。

靖难后,冲锋陷阵扭转战局的是“最类自己”的朱高煦,看在眼里的朱棣也只能拍拍老二的肩膀说声:“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这句话就相当流氓了,世子身体不好,可世子的儿子身体好着呢!况且朱棣非常喜欢世孙朱瞻基。再说朱高炽的地位是太祖指定的,本无过错,废之无名,这点朱棣不会不懂。

可这句话却让老二看到了无限希望,把自己哥哥拽下台贯穿了他整个生命轨迹。同时也让老三朱高燧看到了胡闹的乐趣。

2、不得不说的黄俨

朱棣虽然女人很多,但史料上留下记载的儿子只有四个。老四朱高爔幼殇,长大成人的就只剩下三个。

作为传统文化下的父母,宠爱幼子的毛病在帝王家也是存在的。朱棣十分宠爱三儿子朱高燧,给其配备的近侍是自己之前的贴身太监黄俨。

 朱棣晚年一场诡异政变造反主谋却奇迹善终 

   对于黄俨这个人,史料记载很少。最著名的就是“几杀吾子”的故事。

建文皇帝想离间朱棣父子关系,派人送了一道圣谕给朱高炽。黄俨听闻立刻密报朱棣,说朱高炽暗中与南京联络,朝廷已经派了使者前去北京。

朱棣大惊,正要准备对策。好在朱高炽足够谨慎,根本没有开启南京的书信,而是送到朱棣手里。朱棣感觉有些后怕,不禁说道:“几杀吾子。”

其后,便是黄俨受朱棣指派长期和朝鲜进行外交接触。

我们来看看他的成绩: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十七年,他十一次出使朝鲜。人家给礼物就收,不满意的礼物还要人家换;从第二次开始就公然索取贿赂,当众羞辱朝鲜国王,到了最后不但伸手要钱要货,还在朝鲜境内强买强卖。

如此做事让朝鲜上下甚是愤怒,只是惧怕明廷势力不敢揭发罢了。

这样的人物想必在朱高燧身边不会做到什么好榜样作用。再加上早间年朱高炽便与黄俨不睦,煽风点火在所难免。又赶上大哥对二哥的出格作法习惯性忍让,老爹对这一切持旁观态度甚至默许的态度,朱高燧想踏踏实实生活的可能性简直没有。

3、蠢蠢欲动

永乐二年,朱高燧从郡王进封赵王,驻守北京。朱棣迁都之前,朱高燧一直是北京的最高长官。皇帝迁都,等于迁到了他的势力范围,有些事情就失去了章法。

史书上记载: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

永乐七年,这些作为终于让老爹按捺不住了,杀了他的长史顾晟,太子大哥出来打圆场,才让赵王幸免。

4、诡异的政变

朱高燧在史书上的存在感一是靠自己的血统,二是靠永乐晚年的那次政变。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的身体变得非常糟糕,无法正常上朝,政务都交由太子处理。

主政的朱高炽憋着劲要缩减宦官规模,平时和他不对脾气的黄俨、江保更是首当其冲,整天发文申斥。于是黄俨跑到朱棣那里告太子的刁状,可惜皇帝连自己都应付不了,哪有闲心管别的。

黄俨想到了朱高燧,于是在外面散布谣言,声称朱棣不喜欢太子,有意传位赵王。

朱棣晚年一场诡异政变造反主谋却奇迹善终

   这让一些军官看到了机会,终于一名叫孟贤的军官找到了御林军彭旭,大家密谋准备做点事情。碰巧负责夜观星象的官员告诉孟贤:天象显示皇位要换人。

于是乎,他们找到了宫内的一个小太监,计划让他放毒弄死朱棣,然后再由一个大头兵伪造遗诏,交给这名小太监。孟贤和彭旭等人负责带兵挟持朝中大臣,最后那名小太监出来宣读伪诏,废太子,立赵王。

偏偏写诏书的大头兵有个外甥叫王瑜,他正义感爆棚觉得不能这样做,就告发了他们。

然后结局波澜不惊,皇帝轻易就粉碎了这次政变阴谋,当众亲审朱高燧。朱高燧这个小朋友吓得不敢说话,后因太子朱高炽百般辩解,朱棣决定放过老三。

5、梳理造反事件

我们先来看一看结果,作为主角之一赵王虽然“栗不能言”,但汗毛都没少一根。这当然归功于太子出来说话,可是太子说话一定管用吗?他们的老爹可叫朱棣!

朱棣虽然是个父亲,但首先是个皇帝,维护稳定是他所作所为的前提。杀伐果断是他的本性,从靖难开始一直到亲征漠北,整个生涯仅靠偏听偏信身边人就能做到?

前期他纵容朱高煦胡闹,可一旦过界朱棣就翻脸无情,不仅收了他的护卫队,还把他赶到了山东封地远离政治中心。

可“造反”之后的朱高燧呢?依旧拥有三卫,依旧留在北京。

再说事情起因的黄俨,事后也是汗毛不少。不仅如此,就连那小太监在宫里的干爹也没有被牵连。

据此推测一下,朱高燧和黄俨或许就没有参与其中呢?

再看参与政变的人物:职位最高的是两位指挥,在明军编制中属于中层军官;然后写诏书参与谋划的是数位大头兵,连下级军官都不算;负责宣诏的小太监也是走卒……

朱棣晚年一场诡异政变造反主谋却奇迹善终

   在藏龙卧虎的永乐朝,这样的造反配置是不是有些极端低级了?

这还不算,作为主角之一的大头兵把造反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外甥,外甥觉得成功的可能不大,就劝舅舅不要干了。舅舅非但不听,还要杀了自己的外甥。这下外甥害怕了,上报朝廷,导致事件败落。

确定这是政变,而不是一场游戏?

6、造反的必要条件

我们不说朱高燧有没有野心,先看他的位置。

前面的大哥(未来的明仁宗)外表憨厚,城府极深;二哥如狼似虎,军功卓著。后边的侄子朱瞻基(未来的明宣宗)深得朱棣宠爱。

就算皇位轮着圈转也转不到朱高燧的屁股底下。

并且就算政变成功,朱高燧就一定能坐上皇帝位吗?

首先,政权更迭是政治大事,自古书写遗诏都是当政者十分重视的事情。遗诏要写也是翰林出身的大臣写,而不是一个大头兵。

其次,朱高燧的护卫最多也就万把人,全国的军队并不听他指挥,山东还有个痴心不改的二哥。试问,朱高燧的护卫如何能突破御林军护卫的皇宫,再顶住附近京城大营十几万军队的进攻,最终节制各地军队?

最后,我们来看看那个“深受伤害的人”——太子朱高炽。作为被伪诏废弃的对象,他真的无辜吗?

7、真相猜想

前边说到朱棣病重,政务全由太子打理。那这句话的隐含意思,也包括危急关头,太子可能掌管京城附近军营的十几万兵马。

而且朱高炽的好儿子朱瞻基也有自己的护卫,叫作幼军,是朱棣授意组建的,编制达数万人,人数比叔叔的护卫多很多。

朱棣晚年一场诡异政变造反主谋却奇迹善终

   这个时候老二朱高煦已经被踢到了山东,只有老三在北京。政变之后宫内杀了大量可能参与此事的宦官,就像太子一直想缩减太监员额似的。

朱高燧的卫队军官也被诛杀,之后换上什么人,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下,政变的事情确实存在,但参照整个过程,完全是一帮异想天开又没见过世面的人在胡闹。

太子这派很可能故意利用老三部下的飞扬跋扈,散播谣言加以利用,让他们的内心蠢蠢欲动。

在黄俨的影响下,一定会聚集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货。

8、政变后的影响

政变之后,太子把宫宇之中朱高燧的势力一网打尽,朱高燧变得老实多了。

朱棣死后,朱高燧与大哥的关系日益亲密,包括黄俨遭清算被杀也没有吭声。不仅如此,还主动交出了自己的护卫队,二哥造反和自己打招呼也躲的远远的。

区区郡王的身份,依靠老爹造反成了亲王,“造老爹反”却能全身而退,最后是善终,在王权争夺丝毫没亲情可说的历史中,真是个罕见的幸运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趣聊历史排行

趣聊历史精选

趣聊历史推荐

  • 杜甫科举失利穷困潦倒是因为哪位权臣?

    杜甫科举失利穷困潦倒是因为哪位权臣?

  • 刘伯温的旷世神测书“烧饼歌”原

    刘伯温的旷世神测书“烧饼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