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市发现了不少的古墓。有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的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位于广州市萝岗区的一处名人古墓———清末钦点探花陈伯陶墓就是其中的一座墓。
一、荒草丛中,隐藏名墓
陈伯陶墓位于广州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周围荒草丛生,山林环绕,人迹罕至,远远即可隐约看到高处那一对巍峨的华表。此墓坐北向南,规模宏伟壮观,有一定的气势,保存得比较完整。整座墓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山手灰沙墓。有一级护岭。由北往南分别是:墓后土碑,为青石质“陈山来龙” 碑;墓正中有一块连州青石墓碑,碑上有祥云拱月的浮雕图案,墓碑刻有“清赐进士及第授荣禄大夫予谥文良江宁提学使陈公伯陶墓”。墓碑前的挂榜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小石狮蹲在小方石柱上,石柱上写有“陈探花第” 四字。右边有一青石墓志碑,左边墓志碑已毁。前台有七级台阶,第二级有石狮一对,精雕细刻,石狮基座上亦写有“陈探花第”四字。第一级台阶有高约5米的花岗岩石华表一对,华表圆柱形,顶端各有一只小石狮。
墓志原为两石,现墓地仅余后石,前石已不存。有的字体剥落,无法辨认。据《清代碑传全集》卷二十一陈宝琛所撰墓志铭,方得以补全。因其重要,录记如下:
江宁提学使陈文良公墓志铭
君讳伯陶,字象华,一字子砺,东莞陈氏。曾祖允道,祖梦松,父铭皀,咸丰壬子副贡。尝佐县令练乡兵歼贼,城赖以全,三代皆以君贵,赠如其官。母叶封一品夫人。君天资肫笃,早岁熟诸经。及游陈兰甫先生之门,所诣益邃。光绪己卯,领乡荐第一。己丑,考取内阁中书。壬辰,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充云南、贵州、山东副考官,武英殿纂修,起居注协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甲午,边事亟,戴学士鸿慈合同馆数十人,奏请起用恭忠亲王,君实主之。庚子乱作,两宫西狩,君随扈不及,展转达行在。变法议起,或请开上下议院,戴侍郎以谘君,君曰:不若因会议政务处而变通之。为拟奏稿,列会议四益:曰收群策,曰励人才,曰折敌谋,曰息众谕。疏入报可。逾年,苏淮分省及日俄和成,收复东三省,事皆下会议。乙巳,命在南书房行走。丙午,出署江宁提学使,以崇实学,正人心,谕告诸生;省各校浮费十余万两,推广实业、方言各学堂。戊申七月,署江宁布政使。立岁计表,钩稽出纳,岁绌银九万两,叹曰:新政繁兴,此后耗财且不止此矣。是冬,两宫晏驾,总督□统军会操湖北,皖省告警,僚列窘急无策,君请电调张提督勋军驻下关,扬言皖乱已定,人心始安。己酉五月,再署布政使。十一月,实授江宁提学使。庚戌三月,入觐,时摄政王监国,君有所陈,不之省,请假修墓。旋由粤督代奏开缺养亲。辛亥九月,奉
母避地九龙,养亲事毕,遂居焉,自号九龙真逸。壬戌十月,斋①万金入京贺上大婚。因于召对,进老子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之说,上叹许久之,赏赉有加。自乘舆播迁,迄东陵之变,衰癃不能奔问,叠进巨金,且涕泣为文告海内外,劝输修陵费。尝欲撰《老子格言略释》及注疏进呈,以病不果。庚午八月某日卒,春秋七十有六。上轸悼,赏给《陀罗经》,被予谥文良。著有《瓜庐文剩》、《诗剩》各四卷,《宋台秋唱》一卷,其余《宋明粤东遗民录》及传志之属,凡百余卷。余所见者,惟《孝经说》三卷,其下卷论孟子本《孝经》以杨墨,末辨礼运大同之言,谓非出孔子,皆有益于世道。配方夫人。子四:祖荫前卒,良玉、良士、良耜。女十人,孙十人:绍舜、
□□、绍骞、绍乐、绍澧、绍吉、绍义、绍瞕、绍唐、□□□于乙亥年三月廿四日葬君于广州长安市小金峰之阳。具状乞铭,余识君晚,而相知也深,且君之学术忠节,皆有足书者,不辞而为之铭,铭曰:惟圣畏渐,履霜知冰。淫之辞,皆有繇兴。畴昔变制,议听荧。熄雅用夷,大憝斯乘。君谋虽臧,一谔群欢。威孤不弦,日车遂翻。遯迹江海,揆义天泽。述曾准孟,麾斥杨墨。务反大经,以存人纪。忍视蒸民,终沦豕。郁郁松心,真宰潜通。英灵千载,閟此幽宫。
经对照,《清代碑传全集》所载的墓志铭与墓地的墓志铭碑所刻稍有出入。其一:陈宝琛所撰墓志铭仅有“孙八人”,而没有其孙的具体名字;墓志碑上刻“孙十人:绍舜、□□、绍骞、绍乐、绍澧、绍吉、绍义、绍瞕、绍唐、□□”。墓志铭碑所刻应为下葬之时,具体列明其孙应是准确的。其二:陈宝琛所撰墓志铭仅有“以某年月日,葬某山之阳”;墓志碑上刻“于乙亥年三月廿四日葬君于广州长安市小金峰之阳”。由于陈宝琛撰写墓志铭是在陈伯陶下葬之前,时间和地点尚不明确,因而没有具体写明。所以上面所录墓志铭是参考《清代碑传全集》所载的墓志铭,并以墓地碑石为准。
二、科场得意,仕途通达
陈伯陶(1855—1930年),字象华,号子砺,晚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咸丰壬子(1852年) 副贡陈铭皀之子。广东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陈伯陶少即聪敏于学,他早年即拜粤中大儒陈澧为师,十岁通读五经。光绪五年(1879年),时年二十五岁,中己卯科解元,参加乡试获第一名。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充咸安教习,馆李文田家中,深得书法奥秘。光绪十八年(1892年) 时年三十八岁,中壬辰科进士,同榜者有蔡元培、张元济、赵熙、汤寿潜等,殿试获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并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见证了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代表戈登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保安县大片陆地及周围二百三十五个岛屿连同水域九十九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光绪帝与西太后赴陕西,陈伯陶赴行在所。两宫返京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直南书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回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两署江宁布政使,崇尚实学,黜除邪说。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言的方言学堂和培养华侨子弟的暨南学堂。1911年他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他隐居香港九龙城,署所居曰“瓜庐”,盖以东陵侯种瓜青门外以自况,淡出官场,专心著述。其著述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1930年8月20日,卒于香港九龙寓所,终年76岁。②
三、潜心学术,著述颇丰
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著述颇丰。在香港九龙期间,他著有《宋东莞遗民录》二卷、《胜朝粤东遗民录》四卷、《明季东莞五忠传》二卷、《孝经说》、《吴梅村诗发微》、《袁督师遗稿》三卷、《增补罗浮山志》五卷、《瓜庐文剩》四卷、《瓜庐诗剩》四卷等,并主持修纂了《东莞县志》。
他的《宋东莞遗民录》、《胜朝粤东遗民录》,详细考证了各类志书和当时的许多著述而后编纂成,有人物传记及其诗文。《宋东莞遗民录》共记有二十多人, 《胜朝粤东遗民录》记有二百九十多人。两书分别记载了宋、明时期地方遗民的旧事,成为后人研究宋、明时必引之书。《东莞县志》历时六年,是一部史志学界评价较高的县志。他在香港九龙组织编纂《东莞县志》时,需要引《琴轩集》以作佐证。可惜遍寻不得,他痛心疾首,于是自己重新搜集陈琏旧文,翻遍史料文库,将重新搜集而来的陈琏诗文编为十卷,仍定名为《琴轩集》,由聚德堂交付给当时的印书局纶光堂刻印。陈伯陶的好友张其淦,与陈伯陶同为东莞人,为同榜进士。家藏康熙六十年之万卷堂《琴轩集》原本。得知陈伯陶为编《东莞县志》,需引《琴轩集》为证却寻遍不获时,张其淦主动将其珍藏之孤本相借,供其参考,助陈伯陶完成了《东莞县志》一百余卷的编纂工作。《东莞县志》仿阮元的《广东通志》及近代南番诸志的体例。“阅六载方成,凡九十八卷附沙田志四卷,合一百三十余万言。”③ 后附的沙田志四卷,对东莞明伦堂的地产 ———万顷沙六七百顷沙田的缘由、历史、管理、用途等作了详尽记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陈伯陶曾师从藏书家李文田,性好藏书。他去世后,遗言将藏书捐置酥醪观中。其后罗浮设有道同图书馆,即以瓜庐藏书为主。
四、创办学校,造福后人
上面提到的酥醪观,位于广东省博罗县西北的罗浮山幽谷之中。东晋时由葛洪所创建,初名“北庵”。传说秦朝安期生会觞神女于玄丘,于观内酿泉酣酒,共谈玄机,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各乘飙车而去,而“为酥为醪之味,散于诸天”,故名“酥醪观”。历代均修葺和增建。陈伯陶早年随父在此寒窗苦读,因注籍观中,清光绪年间,酥醪观住持陈伯陶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结果,于1906年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了方言学堂和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暨南学堂是为“宏教泽而系侨情”,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华侨学
府,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国语及各科学。“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海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播于五洲四海。后来迁到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9月合并于复旦、上海交通等大学。如今广州的暨南大学即为1958年在广州的重建。
五、情系前朝,忧国忧民
陈伯陶的思想,我们从他的著述、诗词、自述中可以有所了解。在他的自述中,他谈到“谈节义者昌于宋,盛于明”, “盖明季吾粤风俗以殉死为荣,降附为耻,国亡之后,遂相率而不仕不试,以自全其大节。其相颷以忠义亦有可称者。……故贰臣传中吾粤士大夫乃无一人。……我粤人心之正,其敦尚节义浸成风俗者,实为他行省所未有也。” 我们由此可知他的价值观念。他在编修《东莞县志·人物传》时,“于袁崇焕、张家玉、苏观生三传尤详核,皆所以托其志也”④。他隐居九龙时,因“邑志称宗室子秋晓(必豫) 于国之后,西走大奚,走甲子,每望?山则伏地大哭”⑤。辛亥革命,革命军攻破广州,他隐居九龙,忠君怀念故国之心,使他常常到“宋王台” 抚今追昔,长歌当哭,可见他怀念前朝的思想情怀。“酥醪观里一黄冠,共古遗民守岁寒。”⑥ 由此可见他的寂寞。陈伯陶学道奉儒造就了他慈悲怜弱之心,他在诗词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声。从他的访贫问苦诗《饥儿行》可见一斑,诗云:“道旁欹侧三间屋,瓦釜折铛床拆足。寡妇垂头色凄惨,孤儿怀内呱呱哭。停车问寡妇,几时别汝夫,手中黄瘦儿,朝夕得饱无?寡妇向我言,本有三壮儿,两儿饥已死,委弃荒山坡……”他敬仰忠烈之士,怀念故主,所以空有满腹经纶,无以报国,只好采取消极避世的办法,隐居九龙,在著书中寄托自己的情感。
六、文物普查,破解悬念
陈伯陶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其墓的发现为广州历史文化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宋《东莞遗民录·自序》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名城增添了内涵,对研究其人提供了很好的资料。2004年9月2日的《南方都市报》上载一文“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发现多处古墓,其中两处更隐身闹市”,其中以小标题“钦点探花陈伯
陶身葬何处留悬念” 对陈伯陶墓作了相关报道。但此报道称“让专家们大感疑惑的是陈伯陶之孙陈绍南所编《代代相传》一书中反映,出生在东莞的陈伯陶在家乡也有墓地。从照片上看,两座陈伯陶墓的形制、周围环境,连破损之处都极其相似。那陈伯陶究竟是埋葬于东莞,还是广州?专家们表示将……亲赴东莞,探访东莞陈伯陶之墓,以破解悬念。” 本人为了查明真相,前往东莞进行过考察,走访了东莞文物部门,得知东莞仅有陈伯陶故居,现已于2004年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未发现陈伯陶墓。经查找,陈伯陶之孙陈绍南编写的
《代代相传》一书上有几幅陈伯陶墓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下面写有“陈伯陶之墓地是经过两年寻觅才找到之风水山丘,坐落东莞”等字。经仔细辨认,所载照片其实就是现在广州发现的陈伯陶墓。我们曾经前往现场调查,亲眼看到过照片上的华表、石狮、墓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回头再看陈伯陶墓右碑碑文,碑文云:“……于乙亥年三月廿四日葬君于广州长安市小金峰之阳……。”碑文所说“长安市”位于何处?“长安市:旧称黄陂墟,又称联安市,距黄陂村里许。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当时有店铺40余间,以农历二、五、八日为墟期。……以‘长治久安’为意,改为长安市。”⑦ 由此可知,碑文所载地址就是今天的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虽然无法从有关史料中找到陈伯陶葬身何处的记载,然而墓碑碑文中这一句终于为我们解开了这一悬念。《代代相传》一书上所写“坐落东莞”字样应该属于疏忽所致。而且,后来我们有缘结识了《代代相传》一书的作者 ———陈绍南先生,他明确指出书上所写有误,陈伯陶墓仅此一处。所以,位于广州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的陈伯陶墓确是其墓地。这一名人古墓现在已列为广州市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得到妥善保护。
注:
① 作者按:此字拟为“齋”
② 《清代碑传全集》卷二十一,张学华所撰“江宁提学使陈文良公传”
③ 《东莞县志·序》
④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
⑤ 宋《东莞遗民录·自序》
⑥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
⑦ 广州市白云区萝岗镇人民政府:《萝岗镇志》,84页,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