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为每个人都进行标记划分的话,那么“卖国贼”、“大汉奸”就是李鸿章的标志性名词了。为何说他是一个大汉奸呢?因为他解决与他国纷争的方式,就只有割地求和,或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反正就是为了避免战火,一味地屈服让步、一味地退让将就。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他也是持着退让原则,导致北洋舰队全部为国捐躯,陆军也是一败涂地。当八国联合侵略我国时,他煽动国人一起自保,还是不抵抗政策。一次退让没关系,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于侵略者,渐渐地也就坐实了“卖国贼”这一位置,就算他曾经也是清朝中兴名臣、曾也是功绩累累,但是一想到他,我们脑袋里浮现的便是卖国这个嘴脸。为何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从甲午战争中可得出结论,他的做法让人心寒。早在战争未发生时,李鸿章就知晓中日必定会打仗,但他却一直不予抵抗,一心不想与日本开战。他一直在盘旋,可是日本却不吃他那一套,执意要与中国开战。
由于中日两国在对朝鲜方面持有对立态度,一点小摩擦就要大动干戈,这便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开端。那时,清朝皇帝派遣卫汝贵等四名大将,集结大量军队去进行抗日援朝。清朝当时出兵1.8万,拥有先进的枪支和大炮,况且还有叶志超驻军朝鲜的经验,对抗1.6万日军还是胜算相当大的。奈何遇上一个凡事得过且过的李鸿章,结果显然易见是失败了。在战争爆发前,李鸿章让卫汝贵先去探探敌情,等到全部援军都到齐再进攻。随后又说,目前守住平壤就行了,等到各方都准备妥当,再伺机而动。这都不能很明显的表示李鸿章那种退让、屈服的原则,或许是在顾虑皇命,不敢太过明显。
相对来说,他对自己的手下叶志超就是直说了,他居然要求叶志超不能自己先动手,倘若动手就是违反国际条例。他说日军虽然在积极准备开战,但是我们现在不要与他们开战,我们就先体谅体谅他们。这时甲午中日战争已经开始了,日军对北洋海军已经构成威胁,我们反击怎会是违反国际公约?况且日军已经将“高升号”打沉如海,中国700多名海军葬身大海。中国已经是被动状态,与日军开战纯属自保。日军两次首先开战,本就是肆意挑些,李鸿章还要求不出兵,这真的是忍无可忍了。最终平壤战役还是开始了,卫汝贵一直积极抵抗,但叶志超却是消极对抗着,一直退到鸭绿江边。有人更是讽刺的说,叶志超一直逃回国了。也有人说他是为了保留自己的基干兵力,但是战争刚刚打开,我国的实力还是充足的,这个说法显然很是牵强。
随后就是黄海地区的战斗了,平壤战役清军战败后,日军立马进军黄海,开始了黄海海战。这时,李鸿章认为海战我们应该没有胜算,就只能是等待敌人进攻,我们防守就行了。紧接着又下命令,要保住我军的船只,就装腔作势吓唬吓唬他们就行了。日军一直持着积极进攻政策,而我国却只是消极抗敌。实践出真知,不真刀真枪干,我们就不会知晓李鸿章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策略是错误的。例如丰岛战役时,李鸿章也是持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太过较真。故而在丁汝昌申请多派军舰操练,进行大规模保护时被拒绝;在他预测到日军将会偷袭时,想积极让舰队防备时,又被李鸿章给阻拦了。那时旅顺局势危险,情况危机,丁汝昌亲自从威海卫来到天津,向李鸿章申请自己亲自出兵解救旅顺。
这种可敬的行为却只得到了李鸿章的痛骂,他还指责丁汝昌,认为他就好好地守住自己威海卫的船只就行了,其余的事情不要插手。说到底,李鸿章就是采取不反抗政策,所有行动以保住船只为主,有机会再对付敌人。虽然保住船队没有错,但是船只停泊的旅顺都沦陷了,船只还有何用,还在强调保船只,真的是过于牵强吧。李鸿章的这些不抵抗与屈服,原因就是过分的害怕敌人。一部分是有自知之明,知晓自己不是侵略者的对手;还有一部分则是想要守住大清朝,不希望因为战争过多损失大清的兵力,以至于大清可以一直统治中国。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明明有很大的胜算,当时的大清根本不必害怕日本。
为何要一直逃避,何不放手一搏呢?或许就会给大清带来不一样的曙光呢?或许保全自己的力量是李鸿章不与日军对抗最根本的原因,毕竟洋务运动得到的微小成果不容易,毕竟不想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成就,在一次战争中就被消耗殆尽。故而一贯采用能忍就忍,能避就避,得过且过的态度,消极抗日,最终造成甲午战争中国大败,这些做法的确让人心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