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历史网主要收集和分享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桓温北伐的故事:桓温为什么要北伐结果又怎样

时间:2021-04-20 16:03编辑:趣聊历史来源:www.5300tv.com当前位置:趣聊历史 > 文史百科 > 手机阅读

  桓温最近很着急,眼看着洛阳沦陷西晋灭亡快过去40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北方南下士族(简称“北一代”)如王导、庾亮们相继去世,北二代、北三代相继主政,他们对北方的印象越来越模糊,那时候不像现在通讯发达,很多北三代对洛阳是个什么概念都不清楚了,大部分人除了寄情山水、清谈阔论、优游处世外,谁还能提起精神来去收复故土?

  就在这时,北方传来一个利好消息,那里大乱了,后赵国主石虎病死后,内部发生政变,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北方的情况给了东晋一个很好的机会,此时不征更待何时?桓温就上书晋穆帝请求出征。

  要不要北伐,要不要派桓温北伐,这是个问题。对桓温的请求,朝廷出于两个顾虑,没答应他。一是祖逖、庾亮他们都北伐过,最后都不了了之,他们不想再折腾了,小朝廷就小朝廷吧,好歹也是个安乐窝。二是担心桓温功勋日盛,难保心生异心,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军事资本和政治资本,这一点不得不防。

  朝廷总体上是不支持北伐的。那个王导的侄儿、书法家王羲之,就是极力反对北伐的官员之一。他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一是北伐当求万全,以占得实地,获得人口等实际利益为主,你桓温直捣河洛的主张没多少意义;二是运输的困难,十万之兵,通常须三倍人力的物资后勤,以吴越两州,难以支持长久的补给线;三是东晋的本土兵力不如北方,其将官多为士族袭承,战斗力孱弱,难以取胜。

  不过这次机会难得,最后,朝廷来个折中,答应北伐,但不是派你桓温,而是派一直与桓温明争暗斗的殷浩领军北上,晋穆帝企图殷浩凯旋,以封大功,既从北伐中收复一片故土,又好制衡和削弱桓温的势力。

  遗憾的是,殷浩是个只有虚名、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朝野上下,对殷浩的质疑与不满因此陡然增多。桓温趁热打铁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于是,本是打击桓温的一场阴谋,反而打击了晋穆帝自己。

  祖逖北伐是受到后方牵制没成功,庾亮北伐因为对方太强大没成功,殷浩北伐是因为不懂军事没成功,那么桓温呢?能不能成功?在大家的一片质疑声中,桓温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攻打前秦。前秦的开国君主符健也派出五万雄兵奋力抵抗,结果被桓温的雄师打得只剩六千老弱。苻健只得退守长安,一面挖沟筑壕,严防死守,一面转移人口物资,抢收麦田。晋军乘胜追击,进驻霸上,见到晋军,关中民众前往劳军,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看到官军!”桓温本已将长安团团围住,只需假以时日便可成功,无奈军粮不济,只得抱恨而归。桓温被迫徙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撤返江陵。

  这里有个小插曲,桓温驻军灞上时,王猛(后来成为前秦宰相)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捉掐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确实有私心,: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敌自重。一语触及了桓温的心病,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于是拒绝了。

  两年后,桓温第二次北伐,当时羌族首领姚襄入据许昌,随后又进攻洛阳。桓温出师征讨姚襄。当途径金城时,桓温看到当年他任琅琊太守时栽种的柳树已经长大,无限感慨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并攀抚着柳枝,潸然泪下。桓温真是个军事天才,几战下来,大败姚襄,并收复了洛阳及其周围大片地区。桓温进驻洛阳,经过草草修缮,便上表皇帝,他劝晋穆帝还都洛阳,可朝廷一方面偏安久居,贪图安逸,另一方面担心桓温“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没有同意。桓温上书十几次,晋穆帝始终没有答应。最后,桓温只得挥师还晋,光复之地及洛阳重又落入北方胡族之手。

  桓温两次北伐都功亏一篑,他心有不甘,便在公元369年第三次北伐,率五万晋军讨伐前燕政权,一路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断晋军军粮,桓温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铁骑打败,晋军损失三万余人。桓温再次含恨而回,深感耻辱。

  桓温之败,固然有其军事指挥方面的失误以及军需供给不足的问题,但东晋朝廷执政的士族大家不予支持,对北伐成败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不能不是失败的重要因素。

  事不过三,桓温彻底放弃了北伐的梦想,让后人再来完成这个使命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的南宋也一样,北伐成了一代人的梦想。

  桓温是个历史争议人物。后人指责桓温的北伐主要是搞政绩、提高自己的声威,并无真心实意北伐。对于这种说法,我不这么看,北伐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激发了一代人的光荣梦想,为什么非得人家是大公无私的才是理想的状态?为什么非得给利己利人利国家的行为披上一件有色的外衣?岳飞北伐,难道就没有个人的成分?实现抱负不也是私欲吗?难道因为桓温后来的行为才去否定他先前的做法?如果这样,那绝对是不客观也不公正的。

  不管如何,北伐一直是东晋人的梦想,桓温大胆去做了,值得赞一个。

  北伐的赫赫战功,使桓温成为享誉四海的英雄人物,但桓温认为自己才能过人,大权在握,却未能光复中原、成就万世功名,实足以抱憾终身。随着权力不断增加,桓温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于是逐渐有了篡位自立的想法。却最终因势力不敌而未成,不久便病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趣聊历史排行

趣聊历史精选

趣聊历史推荐

  • 桓温的妻子是谁?桓温有几个老婆

    桓温的妻子是谁?桓温有几个老婆

  • 商朝的武丁中兴一共维持了多少年?

    商朝的武丁中兴一共维持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