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洋海军的陆战经历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台湾吕家望社“生番”起事,联合附近民众4000余人,围攻驻扎埤南的提督张兆连部。张部仅有300余人,处境危急。台湾巡抚刘铭传闻讯,命令提督李定明与总兵万国本、陶茂森率军分由水陆驰援。另外,刘还请求李鸿章“速派快船两只来台,前往查办解围”。李随即指派丁汝昌率领“致远”、“靖远”两舰前去。
刘铭传请求北洋军舰增援,原是“专为送信、探事”,打算将它们当作通报舰使用。这种任务对于两艘新锐巡洋舰,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两舰到达后,清军已经转守为攻,但是尚未攻克吕家望。刘铭传此时或许已对北洋海军的陆战能力了解了更多,于是命令丁汝昌“将两船快炮,各起船架会剿”。八月初五日,“致远”抵达埤南,将两门快炮(即速射炮)卸下支援陆军。而据池仲祐《海军大事记》所载,“靖远”也参加了陆战,两舰共出动60名“枪队”和两门6磅炮,带队的是两舰的帮带大副刘冠雄和陈金揆。十六日,吕家望被攻破。战斗中,“致”、“靖”两舰阵亡副头目1名,水兵伤8人。
北洋两舰此次“剿番”,姑且不论其性质如何,从军事的角度上看,可以说是陆战队的一次成功运用,充分发挥了军舰的机动性和水兵的陆战功能。战斗中,“快炮骤轰,声震陵谷”,有力支援了陆军的进攻。这次作战,已经颇有几分列强海军的影子。
和登陆作战相比,接舷作战是陆战队较少使用的战术。由现有史料可知,北洋海军军舰在黄海海战中曾经发动过一次未遂的接舷战。海战初期,掉队的日舰“比睿”企图穿越中方舰队阵形,结果遭到“定远”、“经远”等多艘中国军舰打击。按日方记载,“敌舰害怕这样会互相自伤,于是停止了发炮,似企图俘虏我舰……敌舰(引者按,指“经远”舰)的甲板上,排列着携带步枪的突击队,欲靠近我比睿舰。”至于日方史料称“经远”舰甲板上的“突击队”有400余名,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其舰员定额,显然是被极度夸大了的,不足采信。
在此情况下,“比睿”也做了迎接接舷战的准备,“分配操纵大炮的人也都跑到上面,手握步枪,上好刺刀,伏卧以待对方冲锋。这是从今日英国学来而在日本应用的。”但是,接舷战最终没有打响。由于“比睿”以小口径速射炮全力射击,在5分钟内发射了1500余发炮弹,“经远”无法靠近接舷。甲午战后在吴港树立的“军舰比睿战殁者之碑”的碑文对此事大肆渲染,称:“时一舰站列袭击手将近我,舰长樱井少佐大喝疾呼,使机炮手急射弹丸,命中敌百数十人,不复留只影。”日本人事后对此的陈述似乎很轻松,但当时“比睿”的确有被生俘的可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在海战后的报告中也承认:“比睿为华舰所隔,几为所俘。”
日方事先对海战中可能发生的接舷战也有所准备。“海军事先下达了准备近战的命令。”海战前,“高千穗”舰的一名炮台军官也对同僚说:“此战胜败不可测,愿与君共约,万一不幸吾舰被毁,行将沉没时,则直拼命冲撞,拔刀跃上敌舰,奋力斩杀。”并建议对方带上家传的日本刀准备白刃战。但是,由于在海战中火力占优,日方一直没有主动发起接舷战。
由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后丧失了制海权,陆战队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机会很少。笔者目前见到的明确作战活动记载,仅有两次而已。
其一是威海卫保卫战中“海军炮兵”的参战。据《中东战纪本末》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元旦(1895年1月26日)早晨,“日本陆军约一万二千人与水师相约并发,直逼威海之西……守护威海城之刘军门(引者按,当指巩军统领刘超佩,惟刘时为总兵,不当称军门)得电,即饬海军炮兵六百名,携格林炮十二尊、快炮六尊,星驰而至”,配合来援陆军将日军击退。《甲午战事记》也称:“二十一年乙未元旦,日军由南岸东水陆并进,直迫威海之西。我陆军先期已退。唯靖远并两炮舰及雷艇,驶近南帮迎击,又调海军炮兵六百人,随后策应,日兵始退。”《光绪大事汇鉴》则称日军“是日(1月26日)并以陆军万二千人自荣成助攻,宗骞(引者按,即绥巩军统领戴宗骞)麾兵拒战,日人退深林中负险死斗,我海军炮兵以格林炮自后击之,日人始退。”以上记载,颇有失实之处,这场战斗很难坐实。但这些记载中多次提到的这支“海军炮兵”,倒不至于是生造出来的。这至少说明,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保卫战时专门抽调了部分水兵与舰炮,编组了一支海军炮队,配合陆军作战。这种做法,是海军在港口防御战中经常采用的。
另一次是威海卫保卫战中陆战队的逆登陆作战。当日军攻陷龙庙嘴、鹿角嘴等炮台,利用岸炮轰击谢家所、赵北嘴两炮台时,发现“敌水兵三百余人正在登陆,其目的大概是要收复陆路炮台”。此次战斗,陆战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和清朝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的通常表现有很大差别。日军称“登陆水兵气势嚣张,似都有拚死的决心”,“敌军拚死前进,开枪顽强应战”。但是,陆战队苦战之后终于不支,被日军压制到海边,大部战死,少数士兵游向已舰。有的士兵不愿被俘,于是引刀自尽;有的士兵在海中遭到狙击,以致“二间(引者按,1间约合1.8米)平方的海水完全变成了红色,像蜀锦一样好看”。
关于这场战斗,中方史料亦有对证。《甲午战事记》称:“丁汝昌督派精勇,由岛渡海闯登炮台,击毙日兵十余人,并夺两日旗而旋,我兵未伤一人也。”尽管过程描写较夸张,“渡海闯登炮台”本身却是真实的。另外,《光绪大事汇鉴》称戴宗骞“募死士力战夺还南山嘴炮台二(引者按,即鹿角嘴、赵北嘴两炮台),龙王祠台(引者按,即龙庙嘴炮台)不克,而士卒死亡相藉”。《戴宗骞传》亦云戴“乃结敢死士,夺还二台,惟龙庙嘴未复。日军大集,二台仍不守”。所指的应当也是这场战斗。但戴的位置当时在南帮,不太可能指挥逆登陆行动,而且水兵也非其部下。参照日方记载,丁汝昌派兵从刘公岛出击的说法更为可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