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历史网主要收集和分享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北宋之光狄青 蒙面冲阵 所向披靡 战功赫赫 为何最后落得个忧惧而死?

时间:2020-11-19 13:54编辑:趣聊历史来源:www.5300tv.com当前位置:趣聊历史 > 野史秘闻 > 手机阅读

狄青是北宋名将,狄青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战功。不幸的是,在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团猜忌狄青,狄青出判陈州,最后抑郁而终。

北宋之光狄青 蒙面冲阵 所向披靡 战功赫赫 为何最后落得个忧惧而死?

宋仁宗景祐五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西夏、自立为帝。当消息从苍茫的西北传至富庶的关中后,宋仁宗当即下诏征讨西夏。于是这般,北宋的边境线上又燃起了一段新的战火。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松散的宋军一如之前数次大战那般——被敌军轻易击溃。连战连克的西夏军队对此始料未及,很快就产生了轻敌之心。由此,在战事爆发后,一些看守粮仓的西夏士兵根本没有认真当差。他们不是在喝酒吹牛、就是在打盹。

终于有一天,粗狂的西北原野上一片寂寥,只有远处传来的依稀马蹄声。这些漫不经心的士兵还以为是哪队西夏骑兵巡逻经过,但马蹄声却越来越靠近。当他们终于回过神来时,一队北宋骑兵已经杀入营寨。这当中为首的人一手牵着马缰绳、一手举着火把,熊熊火光映照着他冰冷的脸庞。当粮仓上的火焰渐渐燃起时,也照映出了这个人的模样:披散的长发下,遮掩着冷冰冰的面具,幽幽的目光让人不寒而栗

这个披头散发、带着面具冲锋的人,让人不禁想起兰陵王在世。但此时是赵宋一朝,不免让人觉得时空交错。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的得力战将:狄青。虽二者均是一代铁面战将,但他们带上面具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北宋之光狄青 蒙面冲阵 所向披靡 战功赫赫 为何最后落得个忧惧而死?

狄青出生在一个很贫寒的家庭,家里要养的小孩也不仅仅是他一个。在他十六岁那年,他的哥哥和别人打架斗殴,被告到官府去了。他的父母想让哥哥留下来为家里干活出力,于是让还没有劳动能力、只会消耗粮食的狄青去给哥哥顶罪。就这样,无辜的小狄青成了罪犯,还在脸上刺下了象征着罪犯身份的纹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狄青在冲锋陷阵时,会带上自己独特的面具

在北宋一朝,犯罪之人多半是刺配充军。给兄长顶锅的狄青,便这样披上了军服,投身戎马。出人意料的是,他在骑马射箭上有着过人的天赋。很快便学会了如何战斗,成为了一个弓马娴熟的战士。于是,他被选入御马直,成为了宋朝精锐骑兵的一员。

后来正是在马背之上,狄青第一次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宝元年间,西夏的李元昊起兵称帝,宋廷下令讨伐。狄青便是被征召去往边疆的勇士之一。当时前线的战况不容乐观,宋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士气低落。在屡屡吞下败绩的宋军里,唯独狄青领着一帮人马冲锋陷阵。

在对西夏作战四年,狄青大大小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纵使数次被乱箭射中负伤,但依然冲杀在战场的第一线。在这四年里,他焚烧了西夏好几万石粮食,俘虏了接近六千名西夏人,消灭了许多作乱的部族。最重要的是,他给西夏人留下了最可怕的印象:披头散发、青铜面具。这两样东西伴随的狄青的名字,夜夜造访西夏士兵的噩梦。战胜西夏人之后,狄青在北宋朝内也广为人知。当时北宋官员中,不少身居高位者都非常欣赏狄青。尹洙、韩琦、范仲淹都曾对他赞赏有加。当然,最让狄青自豪的,是宋仁宗对他的肯定。

宋仁宗听说闻狄青的战功后,多次召见他讨论军国大事,还破格提拔这位边关小将至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有一次,宋仁宗劝狄青洗去面上的刺字,这让狄青备受感动。这说明宋仁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而看轻他,反而根据他的战功不拘一格用人才。他于是跟宋仁宗说:"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北宋之光狄青 蒙面冲阵 所向披靡 战功赫赫 为何最后落得个忧惧而死?

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狄青自然是更努力的报国。当时的北宋可谓内忧外患,不仅北方边境频频被骚扰,南方腹地也起了动乱。皇祐年间,南方的蛮族侬智高起兵称帝,在岭南一带大肆破坏,狄青奉旨前去参与平叛。在这里,他再一次充当了救火队长的职责。

南蛮之地的士兵大多民风彪悍、打起仗来勇猛过人,加上北宋禁军千里迢迢赶来、疲惫不堪,接连被敌军击败。还有一些将领急不可耐地擅自出击,结果只是白白增加伤亡。面对这样的局面,狄青是怎么挽回士气的呢?在《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中,记载了狄青的战例。

却说狄青知道南方的士兵大多有迷信的习俗,于是狄青决定利用这一点来提高士兵的士气。他找来一百枚制钱,当着全军的面对天祷告,如果这次出征能够胜利的话,就让这些制钱全部钱面朝上。随后一洒,士兵们去数,果然都是钱面朝上。于是狄青命人用铁钉把这些制钱都钉在地上,用布覆盖,等战胜敌人再来收回。士兵们上到战场,个个如有神助,很快就击败了敌军。待他们回来之后才发现,那些制钱是狄青命人特别铸造的,两面的图案都完全相同。

狄青是不是真的有用这种方法来转危为安呢?事实依然存疑,更可靠的说法是,狄青先让远道而来的将士们修整了十天,然后趁蛮兵放松警惕之时,攻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昆仑关,大败侬智高的军队,斩首数千,侬智高本人也疑似死在了乱军之中。

狄青虽然为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结局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由于他是犯人出身,在朝中受到了不少官员的白眼。出生行伍的他官至枢密副使,更成为了谏官们忌惮的催化剂。于是,一封又一封弹劾的奏折送到了宋仁宗桌上。此时的宋仁宗不可能充耳不闻,亦不可能为了一介武夫与满朝文官爆发矛盾。因此,当狄青被淹没在满朝文臣的谩骂声中时,他没有能及时帮助他脱离舆论的漩涡。大量的中伤,加之因洪水搬家一事,使得狄青最终被调离京城。郁郁不得志的他,一病不起。史书上记载他嘴发毒疮,就此溘然长逝。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郁郁而终的境地,实在是让人扼腕痛惜。

北宋之光狄青 蒙面冲阵 所向披靡 战功赫赫 为何最后落得个忧惧而死?

北宋名将狄青是个苦逼的兵哥哥,好不容易从士兵当上了将军,因功而被授予国防部长,却一直受同僚排挤,不受待见,这里面不乏名人大腕,比如韩琦、欧阳修、文彦博、庞籍等人,这些人无不是名臣贤相,都是历史上抬脚动步,都能抖落一地灰尘的政坛巨擘,缘何与军功卓著的武人狄青过不去呢?
这里面有很深的历史原因,也有浅层的客观因素。其一,北宋名臣无不是成就斐然的文学大家,这些人从骨子里看不上行伍出身的武将,你狄青连个科举功名都没有,凭什么骤添高位?其二,文官集团把持朝政,这是一块密不透风的屏障,不容许武将染指,哪怕文人们因政见不同天天在一起互掐,但对付起狄青来,却空前的高度统一,必欲去之而后快。其三,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绝对不能让太祖陈桥兵变的历史再现端倪,你瞧,这都是什么逻辑?偷人的永远防止被人所偷。
狄青虽是行伍出身,看似粗犷,却慎密寡言,岂止是小心翼翼,简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件很小的事例足以说明狄青虽居高位,但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绝对不是谁想忽悠就能忽悠的。狄青当上国防部长没多久,一个自称是大唐名相狄仁杰后人的家伙跑上门来,向他展示狄公神像和十几张文告,劝狄青认狄仁杰作远祖,这本是功成名就者惯用的手段,以此光宗耀祖,自抬身价。狄青却淡淡一笑,说道“我不过是偶然立下军功,安敢以狄公后人自居?”然后重赏谢过此人,类似话题不再重提。
狄青谨小慎微的个性是从军中养成的,因为他有个不断打压他的好上司韩琦,韩老师一面提携这个学生勇冠三军,名闻天下;一面不无鄙夷的看不起狄青缺少墨水,竟然当着狄青求情的面杀了他的好部下,这件事对狄青刺激很大。后来狄青身居高位后,还耿耿于怀的说“韩枢密与我功业相当,我就是少一文凭耳。”另有一次,狄青想杀掉一擅自主张临水筑城的军官,此人却以语相激“狄青,你就做吧,谁不知道你也和我一样出身贫贱,你今日杀了我,明日下场和我一样。”狄青思忖再三,还是收起了指令,将此人交有司论处,怕的就是有人说他滥用权利,擅杀大将,授人以口实。
狄青一生忧谗畏忌,总担心别人给他上纲上限,平日里再三仔细看那些名臣眼色,以此交好,可是他落到好没有?没有。曾经赏识器重他的那些名臣,看重的是他的军事能力,一但烽火渐息,和平降临,当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宰相庞籍当初力荐狄青率军征讨南方叛贼侬智高,等到狄青班师回朝,仁宗打算封赏狄青做枢密使即国防部长时,庞籍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这位认死理的名臣坚持狄青出身微贱,不堪大任。反对无效后,文官集团像打了鸡血一样,前赴后继想把狄青拉下马。
宰相庞籍劝说无效,紧接着出马的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先生的上书再直白不过了,简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1.0版本,意思是“狄青这个人,出身行伍,担任国防部长,三四年间虽无大错,但他知道的军事机密太多了,武将掌国家机密且知道军情,对于国家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为防患于未然,还是把他开销了吧,让他当个州长最好不过。”嘴欠的欧阳修首创宋朝莫须有罪名,后世秦桧效仿之。欧阳修话里有话,文人歧视武将虽是通病,但也揭示出了狄青在担任最高军事统帅时并未有错,相反很得人心,但武将掌管军事,终是国家的大忌。宋朝文臣几乎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死心眼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仁宗留中不发后,欧阳修接二连三上疏,指出罢免狄青就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为国家消未盟之患”,这话就更恶毒了,影射狄青或有篡位之逆谋。

北宋之光狄青 蒙面冲阵 所向披靡 战功赫赫 为何最后落得个忧惧而死?

起初仁宗这位最大的伯乐对于狄青,那是相当不错的,不仅不给他派遣监军,放心让他专任,还多次设身处地为狄青着想,仁宗曾经说过一句让狄青差点吧嗒吧嗒掉眼泪的话“狄爱卿是敌人害怕的人,他的起居,饮食一定要用心腹之人,防止敌人害他。”狄青平定南方叛乱后,仁宗又是第一时间晓谕宰相“速速给狄爱卿打赏,倘若迟缓不足以体现国家激励政策。”就是这样一个时时护犊子的主子,关键时候也掉链子了,仁宗虽然以仁慈著称,但事关所谓生死存亡,这耳根子也就软了,禁不住文臣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诽谤,最后时刻,朝中最后一个大佬出手了,此人一出手,狄青休矣。
这最后一个闪亮登场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素有宋朝第一名臣之称的文彦博,当仁宗面对文臣围攻狄青局面时,仁宗还有一丝怜惜的说“狄青是忠臣。”不料文彦博冷冷的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忠臣吗?”这一句话胜似所有文臣们说过的一百句话,也胜似上百篇奏章,仁宗听后哑口无言,脑后飘过一阵阴风。什么叫口舌能杀人?所谓高明的文化人,口齿之间令人防不胜防,文化人文化人,真是能化人于无形之间。狄青被驱赶下去前,还傻不巴唧的询问群主文彦博,我又没犯错误,干嘛踢我?文彦博拉黑狄青后,高冷的说了一句无耻群主到现在圈子里还流行的话“无他,但疑尔。”
那么一生小心唯谨慎的狄青又因何而被猜忌呢?全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之事,纯属捕风捉影,欲加之罪。狄青自从当上枢密使后,就谣言四起,用脚都能想到,绝非民间所为,而是别有用心的文人所为,一首童谣是这样传唱的“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川河子畔。”什么意思?狄青的“狄”字,本指少数族裔,乃北方带狗狩猎的游牧民族,这意思是说,狄青是胡姓却是汉人,而天下改头换面就应在汾川河子畔,借指狄青的汾州籍贯身份。多么恶毒的诅咒,这话要是传到仁宗耳里,狄青谋反的罪名那是妥妥的跑不了。

北宋之光狄青 蒙面冲阵 所向披靡 战功赫赫 为何最后落得个忧惧而死?

还有,当时民间传说,狄青家里火势冲天,光怪耀眼,原来是狄青家里打醮,所谓打醮乃是一种民间盛传的风俗,为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冬天降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有火醮的一种祭祀,当时宋朝夜禁烟火,凡生火,要报告官府,可能下人忘了,等到火光传来,官府追责时,狄府已经熄了火。结果第二天就传遍了京师,说狄青府宅光怪烛天。有好事的官员刘敞就打了小报告,密告开封府尹王素“狄青家传来不明火光,与昔日朱温家有异光一样,邻居以为失火其实却有谋逆,狄青莫非也有异志?”刘敞的话在朋友圈迅速转发,闹得路人尽知,狄青忧惧不安。
紧接着,各种京城大V纷纷刷屏,说狄青家的狗居然长出了一对怪角,这明显扯淡的事情却让文人士大夫们奔走相告。没多久,开封府黄河泛滥,洪水淹了都城,狄青全家都搬到大相国寺赴难,有人看见狄青穿着黄色的衣服在大殿上指挥家人,市野相传,狄青就要盛穿黄袍登殿了。就连当初对狄青有知遇之恩的韩琦也附和这种说法,韩琦具心叵测,像个好事佬一样逢人就问,哥几个可曾看见狄枢密身着黄袄领人救火?瞧瞧,当所有人都落井下石时,狄青又怎能避免身陷舆论漩涡,身逢厄运呢?狄青除了痛惜交友不慎外,只能怪命运弄人了。
狄青从京城圈子中被踢往陈州后,就知道自己可能再也无法重出江湖了,他默默的打开头像最后一次闪亮后,留下了几个字“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青此去陈州,必死无疑。”多么痛彻肺腑的感慨,多么沉痛的留言。狄青最后死于“疽发髭”,也就是嘴边上长了一个恶疮,这能要人命?一代战神其实死于猜忌和惊惧之下,狄青到了陈州后,仁宗数遣使相问,那意思不是看望你活得怎样?而是瞧你什么时候死?当然,这也许并非是仁宗本意,有人故意安排的。
狄青死后,京城大佬们喜大普奔,他们觉得消除了大宋朝一颗定时炸弹,从此天下就会太平,却没想战争的警报很快就会响起。杀狄青者,似乎所有人都是凶手,也似乎所有人都不是凶手,凶手是谁?是人们久盼的太平,如果不是天下太平,狄青还有活着的可能,可惜,此时的宋朝在一派歌舞升平,诗词歌赋之下,举国沉迷,陶醉。

北宋之光狄青 蒙面冲阵 所向披靡 战功赫赫 为何最后落得个忧惧而死?

狄青的一生既是传奇,也是悲剧。虽然他最后因为封建官场的黑暗而不得志,但他热忱报国的拳拳之心天地可鉴。他不单单能感动宋朝百姓,也能感动后人的。他的故事启发着我们:大丈夫不论身居何位、家世如何,都可以而且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恰如同处宋朝的陆游所语:"位卑未敢忘忧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趣聊历史排行

趣聊历史精选

趣聊历史推荐

  • 古代丫鬟多便宜?有的竟不值一件衣服钱

    古代丫鬟多便宜?有的竟不值一件衣服钱

  • 一块功德碑竟难住了明成祖:最后这样解

    一块功德碑竟难住了明成祖:最后这样解